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市场 > 食品 > 食品行业动态 > 正文
中经搜索

我国首批克隆肉牛满周岁

2013年07月17日 08:23   来源:中国青年报   邱晨辉

  再过两天,国际上第一批成功转入脂肪性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克隆牛就存活一周年了。近日,在为它们举办的周岁生日会上,这批转基因克隆牛项目的“父亲”——北京农学院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倪和民表示,经过近一年的多项指标检验发现,这一自主知识产权的体细胞转基因克隆技术生产体系,已可以用于安全生产转基因动物。这也意味着,应用该技术体系,继续研究攻关,就有可能获得拥有较理想“大理石花纹肉质”的国产肉牛,并部分替代目前主要依靠进口的高档牛肉。

  据介绍,我国虽有五大类黄牛,但至今没有一个世界公认的肉用品种。我国目前肉用品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产肉率低且肉的品质不高,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其肌肉间脂肪含量低,肌肉间脂肪含量高的,通常被称作大理石花纹状牛肉,或“雪花牛肉”。倪和民告诉记者,他们的工作就是将控制“雪花肉质”的脂肪性脂肪酸连接蛋白基因转入牛的胎儿体细胞内,以提高其肌肉间脂肪含量。

  2012年7月19日,两头含有脂肪性脂肪酸连接蛋白基因的秦川牛牛犊在北京农学院综合实验基地诞生。这也是国际上首批成功转入脂肪性脂肪酸连接蛋白基因的克隆牛。一年来,两头小牛的体重分别从出生时的21公斤和50公斤,达到现在的307公斤和403公斤。经美国Invitrogeng公司、中科院动物研究所检测证明,外源的A-FABP基因成功转入基因组之中,并稳定整合。这标志着由倪和民主持并执行的国家转基因重大专项子课题——“优质高效转基因肉牛新品种培育”,应用体细胞转基因克隆技术取得阶段性试验成功。

  不过,倪和民也告诉记者,普通市民要想吃上本土的雪花牛肉,还要“等很长一段时间”,他说:“我们还需要继续扩大牛的种群数量,同时使用转脂肪性脂肪酸连接蛋白基因的克隆牛和普通秦川肉牛进行杂交试验和对比试验,将基因稳定遗传个体,才能建立特有的品系。”(记者邱晨辉)

(责任编辑:张欣瑜)

闂傚倸鍊风粈渚€骞夐敍鍕殰闁圭儤鍤﹀☉銏犵睄闁割偆鍣ュΛ鍛存⒑閸愬弶鎯堥柟鍐叉捣缁牓宕卞☉娆忎缓濡炪倖鐗徊浠嬪几閵堝洨纾奸柟鎷屽煐鐎氾拷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