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市场 > 食品 > 食品行业动态 > 正文
中经搜索

53度飞天价格跌近6成 存货上升茅台欲打亲民牌自救

2013年04月08日 09:03   来源:中国资本证券网   朱文达

  售价下降、存货上升,酒企纷纷祭出亲民牌自救

  “买酒最好还是买茅台,现在茅台便宜,53度的飞天茅台酒跌了将近60%,不管收藏还是送人都合适。”4月7日,位于北京新发地的一位白酒批发商吕先生表示。

  茅台酒的售价为何急剧跳水?吕先生道出缘由,受塑化剂风波和“三公消费”政策的影响,一线高端白酒出现滞销现象,而茅台和五粮液的售价更是明显下滑。以53度的飞天茅台酒为例,去年开春零售价高达每瓶1960元,如今零售价仅为920元。

  一位酒类分析人士指出,白酒产业外围环境的突变,高端白酒面临着一场“跳崖”寒冬,如何自救便成为企业走出困境的关键。

  事实上,作为一线高端白酒的茅台,也开始放低身段拓展大众市场,且不少酒企也与往年爆炒高价酒不同,将目光投向了中低端市场,祭出亲民牌以自救。

  十年“三高”止步

  高端白酒步入“寒冬”

  在过去十年,中国白酒业经历着高利润、高增长和高涨价的“三高”黄金十年。然而,2012年开始,在塑化剂风波和“三公消费瘦身”的影响下,一线高端白酒好景不再,如今更是面临“跳崖”寒冬。

  在中山大学国际营销学教授卢泰宏看来,中国白酒业在国民经济中只是一个小行业,但它却在过去十年间和金融业一样,利润高企且出尽风头。

  那么,一度出尽风头的中国白酒业,为何如今成了众矢之的?简而言之,问题在于“三公消费”和塑化剂风波。

  有业内人士表示,从今年春节前的“八项规定”,再到两会时的“三公经费只减不增”,严控三公经费已成为趋势,白酒的销售或将一片惨淡。

  据IFIND数据统计,茅台2012年营业总收入同比增长43.76%,增幅比去年减少了十四个百分点,而五粮液营业总收入的增幅也仅比去年略增不到三个百分点。

  而从存货情况来看,茅台2012年存货达到96.66亿元,同比增加34.49%,而五粮液存货为66.80亿元,同比增加20.65%。同时,纵观A股市场已发布2012年报的皇台酒业、酒鬼酒、水井坊、沱牌舍得等酒企,存货均有明显增加。

  4月7日,中国资本证券网走访北京新发地,一位吕姓白酒批发商表示“买酒最好还是买茅台,现在茅台便宜,53度的飞天茅台酒跌了将近60%,不管收藏还是送人都合适。” 他也介绍,53度的飞天茅台酒去年开春时的批发价为1800元,零售价为1960元,而现在批发价和零售价分别仅为860元和920元。

  而对于茅台酒为代表的一线高端白酒大幅降价的原因,吕先生道出原由,受塑化剂风波和“三公消费”政策的影响,一线高端白酒出现滞销现象,而茅台和五粮液的售价更是明显下滑。

  祭出亲民牌自救

  近期,泸州老窖集团总裁张良也曾向媒体称,泸州老窖集团旗下高端白酒的销售自2012年下半年便开始快速下滑,2013年第一季度同比至少下降70%。

  目前,多数白酒企业一季度销售数据尚未公开,但在业内人士看来,高端白酒正面临着一场“寒冬”,而作为“行业风向标”的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更是传递着这一讯号。

  3月底,在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上,白酒市场一片冷清,参会的热点企业表现低调,展位及宣传力度均弱于往年。

  如果说,高端白酒面临着一场“寒冬”,而对企业而言,如何应对“过冬”便成为首要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于3月25日在泸州召开的中国白酒东方论坛上,便出现了产业生态环境突变和亟待结构调整的声音。

  2013年,不少酒企也与往年爆炒奢侈酒所不同,将目光投向了中低端市场,纷纷祭出亲民牌以自救。

  4月7日,走访多家酒类批发零售商家了解到,作为一线高端白酒的茅台,开始放低身段拓展大众市场,53度飞天茅台的批发价甚至跌破900元。

  这并非孤例。五粮液在2013年全面推进战略新品牌运营的计划中,提出要聚焦资源着力打造五粮液、六和液、五粮春、五粮醇、绵柔尖庄五大战略品牌,其中六和液、五粮春、五粮醇、绵柔尖庄均属于中低端品牌。

  据了解,洋河股份除了蓝色经典的三款产品外,又开发了三款中端新产品。

  同时,西凤酒总经理徐可强也曾向媒体表示,国家三公消费打压了一线名酒高端产品,但是对主营中高端产品的西凤来说却是难得的发展机遇,公司将全力以赴提高中高档产品的销售比重和市场竞争力。(朱文达)

(责任编辑:韩肖)

鍒嗕韩鍒帮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