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档酒楼遇“寒冬”团购二维码齐上阵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手机看中经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市场 > 食品 > 行业资讯 > 正文
中经搜索

高档酒楼遇“寒冬”团购二维码齐上阵

2013年03月18日 09:00   来源:广州日报   卢迎新

  进入3月,广州多家高档酒楼现“转让潮”。先烈路金椰雨林酒楼日前转让,据相关人士爆料,珠江新城目前有几家大型酒楼正放盘转让。

  面对高端餐饮的“寒冬”,广州多家高档酒楼悄悄酝酿转型突围,一场不动声色的“价格战”也悄悄打响。对此,有广州餐饮业内人士直言,这一波调整长远看对广州餐饮业的发展是积极的,广州高端餐饮此前存在“泡沫”,已经到了必须转型的时候。

  高档酒楼实用率仅五六成

  据内部人士爆料,珠江新城目前有3家大型酒楼正在放盘转让,据悉,这3家酒楼大部分为走高端会所路线的无大厅酒楼,面积达三四千平方米。

  “经济大环境在调整,餐饮行业也要调整。高端餐饮泡沫太大,一度攀比风盛行,这值得反思。” 广州地区饮食行业协会秘书长符波表示,“相当部分高端酒楼实用率太低,尤其在珠江新城,许多高档酒楼实用率只有五六成,租金却高达200元一平方米,面积也动辄三五千平方米,经营风险很大。”符波认为,餐饮场所的租金不宜超过餐饮企业成本的15%~20%,以前人工可以控制在成本的15%左右,现在却要到预算的20%左右。

  平民大众消费成市场主向

  在近日举行的“进一步推动我市餐饮商务消费工作座谈会”上,行内人士普遍认为,面对“四高(人工成本高、铺租高、水电费高、原材料成本高)一低(消费低)”的市场,高端餐饮将进入淘汰期,餐饮行业扩张和投资应回归理性。今后的餐饮消费应该以大众消费和平民消费为主向,以个人消费为主的茶餐厅和简餐模式将有较大的成长空间。更有业内人士直言,这一波调整长远看对餐饮业发展有好处,广州高端餐饮已到了必须转型的时候。

  隐忧:

  品质与服务会不会打折?

  业内人士担心,高端餐饮转做家常菜,原本相对较高的租金等是否应付得来?据悉,珠江新城多家高端餐饮,最大的风险就是畸高的租金,该区酒楼的单位面积租金高达200元,为老城区的近三倍。

  其次,除租金外,人工成本也是目前餐饮企业的一大重负。此外,日渐上涨的原料成本也颇令餐饮企业头痛。据业内人士透露,“粗料精做”,推出粗粮等成本低却迎合养生潮流的概念性菜品正在成为一些酒楼的新趋势。

  对此,本地著名美食家庄臣站在消费者角度提出了隐忧:高端餐饮转型,出品和服务会不会打折扣?“斗价潮下,食品安全的监控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他说。

  揽客招数逐个数

  1 团购也疯狂

  “北园从来不愁客,没想到它也推出了团购。”媒体人尹小姐说。记者在大众点评网上看到,“北园酒家”价值1597元的4人进补套餐仅售788元,且注明打包免费。

  2 特惠菜式更亲民

  “空中一号也这么平价!”听闻打五折,白领LILY三八节到空中一号大吃了一顿。据悉,空中一号三月午市点心五折,菜牌菜式任选一款五折,并推“特惠套餐”。

  3 “超低统一价”吸人气

  六合家宴酒家目前推出“全天统一价48元任选”促销,推出“潮汕本港浅海鱼及80多款菜式” 。“48元令人心动,环境和服务都有保障,虽然知道是酒楼吸人气,但还是忍不住去试试。”家住猎德的吴老伯告诉记者。

  4 二维码风暴 刷刷更便宜

  刷二维码可享优惠,这一营销手法市民在大众化面包店和茶餐厅中已屡见不鲜。记者发现,也有高端食府通过这一“潮方式”来吸引客流。记者在马场内的桃园明宴看到,该店推出到店消费扫一扫二维码可享折扣及赠送的促销。负责人符小姐表示:“对应目前形势,我们从定位上考虑作微调,从以前的高端消费转为服务商务、团体、事业单位等,促销手段也更多样化。”(记者卢迎新)

(责任编辑:韩肖)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商务地带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