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奶令"被热议源自食品安全忧虑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手机看中经

"禁奶令"被热议源自食品安全忧虑

2013年03月03日 09:51   来源:南方日报    戎飞腾

  本周五,一个普通春日的周末,却因为一起不寻常的新闻掀起了年轻妈妈们的恐慌:香港“禁奶”新规实施首日,10人因违规带奶粉出境被捕,违例者一经定罪,可被罚款50万港元及监禁两年。截至昨日8时,香港当局共拘捕25人,包括17名香港居民及8名内地人,检获115罐奶粉。其中一名47岁男子非法携带婴幼儿配方奶粉离境,2日在荃湾裁判法院承认控罪,被判罚款5000港元,9罐净重共8.1公斤奶粉被充公。

  当内地游客已经习惯了从香港买回各种“放心商品”,“禁奶令”无异于平地惊雷,让游客突然感觉无所适从。更多人担忧的是,“奶粉”会不会仅仅是一个开端,将来会有更多的“禁×令”?食品不同于奢侈品,并不能单纯以价格衡量。“禁奶令”引起的轩然大波,折射的是民众对于内地食品安全的极端不信任。从民间到官媒,舆论迅速将矛头转向了内地的食品生产企业以及食品监管制度。

  香港不是第一个下“重手”的

  截至昨日14时,“奶粉”已成为新浪微博上的最热词。截至昨日14时的不完全统计,该词有关微博数目已超过2800万条,其中著名认证微博人士薛蛮子、慕容雪村等人关于“禁奶令”的微博,均被转发超过3万次。

  事实上,香港“禁奶令”此前媒体也早已对之作了广泛宣传。但来到新规真正实施的首日,第一批或将被以新规入刑的个案仍挑动了民众的神经,迅速在国内引起轩然大波。“禁奶令”出现的背景是随着2003年赴港个人游开放以来,入港购物游客年年激增,香港岛内奶粉供求关系发生变化,出现了奶品脱销、本地妈妈买不到奶粉的情况。为确保本地奶粉供应的充足,香港加大了对游客大量违规携带奶粉过境的打击力度。

  事实上,早在香港之前,新西兰就已于去年对中国内地大量违规“倒卖”奶粉的行为进行了打击。香港此次的“重手”,也是紧随新西兰之后的应对之举。

  丑闻发酵推舆情汹涌

  事实上,香港“禁奶令”并非全面禁止内地从香港进口奶粉的法规,只是针对个人用途的奶粉携带量进行了规范性限制。但这一限制却恰恰触动了内地众多年轻妈妈的忧虑——长期以来,由于内地奶企的丑闻频发,民众对于国产奶的信心丧失殆尽。在“禁奶令”之前,许多年轻父母已习惯了对港产进口“放心奶粉”的依赖。

  赴港买奶粉或将入刑的消息传出后,网络上迅速产生一种不安情绪,许多年轻妈妈纷纷为自己孩子的奶粉来源发愁。担忧情绪之余,酝酿产生的是对内地奶企以及国内监管制度的声讨。

  新浪著名认证网友@慕容雪村发表看法:“香港奶粉事件,还是应该回到讨论的起点: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一个号称已经崛起的大国,为什么连一罐放心的奶粉都造不出来?三鹿事件过去了这么久,乳制品行业有了哪些改进?质量安全部门在干什么?政府在干什么?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有没有关心过?”

  @慕容雪村的微博获得了超过3万条转发,网友的评论是清一色的认可与附和。同为新浪微博“大V”的@薛蛮子,发表了类似的观点,同样得到了3.7万多次的转发和近7000条评论。

  2004年,安徽阜阳发生“大头娃娃”奶粉事件;2007年,三鹿奶粉被曝添加三聚氰胺,民众对于国产奶粉的信任度自此跌至谷底。随后,伊利、光明、蒙牛等知名奶企巨头也相继出现质量丑闻,去年,乳业国标修改,原本公众期待接轨国际的高标准,反令人瞠目结舌地成了“削足适履”、“符合国情”的低标准,公众对于奶企的不信任,进一步延伸到政府职能部门以及监管体制之上。

  事实上,本次奶粉引发的舆情汹涌,“禁奶令”只是一个导火索。国产奶品的信任危机一直没有结束,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才是事件的根源所在。

  南方日报记者 戎飞腾

  “禁奶令”背后的舆论隐忧

  香港“限制奶粉出境”新法规自本月1日正式实施后,激起了舆论强烈反响。全面梳理舆论观点,大致可以归为三类。一类认为此举情有可原。内地“背奶族”集体涌向香港市场,狂扫奶粉,导致频频缺货,港民怨声四起,此规例无非是为维护港民的合法权益。但另有部分舆论则表示无法理解,甚至斥之为“恶法”。在他们看来,香港作为中国的一部分,竟故意为难内地民众,且以严刑相威胁,实属无良之举。不过,在争论“限奶令”恰当与否之外,另有舆论将矛头指向内地奶粉的质量和监管问题。如“新华视点”就在微博上质问:“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政府财政收入逐年快速增加,为什么连一罐放心奶粉都造不出来?乳制品行业吸取三鹿事件教训并改进了吗?质监部门履行其义务了吗?”但在这些对于香港“禁奶令”的广泛讨论中,无论是体谅,还是反对,抑或是深思,其背后都折射出公众的诸多焦虑。

  这层焦虑首先源自对内地奶粉质量安全的信心匮乏。近年来,中国内地乳制品的质量问题层出不穷。在“三鹿奶粉”事件之后,圣元奶粉“性早熟门”、蒙牛乳业“强致癌物门”等一次次的乳品质量安全事故,使得公众难以重塑对内地奶业的信心。其次,频发的水土污染和各类食品安全问题又再次加重了公众对于“吃”的焦虑。食品安全问题多年来一直是舆论关注的重点话题。近一段时间以来,媒体又曝光了一些地区深井排污所导致的水污染危机,以及部分地区耕地大面积的重金属污染危机。种种危机叠加,更进一步强化了公众的生存焦虑。更重要的是,“禁奶令”背后的舆论焦虑还透露出公众对重塑监管体制的信心不足。虽然包括乳制品在内的各类食品安全事故频发,中央也连续出台举措,强化食品安全监管。但一些监管部门依旧“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坐等媒体曝光后才表演式地介入调查。面对这种监管方式,网友只能感叹:“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孩子在怀里,而奶粉在对岸!”

  过去三十多年,GDP的快速增长、国际地位的显著提升等宏观层面的成绩,一次次激动着国人的心胸。但在当下,能否改善民生之困、解决舆论之忧,全看有关部门是否有改革的勇气和决心,从民生问题入手,处处为民众着想,一步一个脚印寻求改善。也只有在这种民生的逐步改善中,公众才能重塑对监管体制的信心,并由此增强制度自信。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汤景泰 张艳丽

(责任编辑:李方)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