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市民:近期谨防四季豆食物中毒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手机看中经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市场 > 食品 > 行业资讯 > 正文
中经搜索

提醒市民:近期谨防四季豆食物中毒

2013年01月30日 16:54   来源:深圳新闻网    

  四季豆是我国普遍食用的蔬菜,因含有红细胞凝集素和皂甙等物质,未烧熟焖透容易导致食物中毒。目前正值四季豆集中上市季节,也是四季豆食物中毒的高发期。深圳市场监管局对外发布消费提示,提醒深圳市民注意对食材的处理。

  2005年,在四季豆面豆品种大量上市的12月份,深圳、东莞、广州的工厂集体食堂曾接连发生食物中毒事件;2006年至今,几乎每年我市都有四季豆食物中毒的个案发生。市场监管部门再次提醒:四季豆要煮熟,谨防食物中毒。

  四季豆种类多,包括面豆、豆角、扁豆等。面豆体大、肉厚、豆粒大,烹制时更不易熟透,烹饪时需更加注意。目前正值单位聚餐高峰期,四季豆切丝后急火短时嫩炒不易熟透,集体食堂饭菜应避免采购和加工,防止因加工不当引起集体性食物中毒。

  四季豆中毒潜伏期多为30分钟左右,继而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为主,部分病人伴有头痛、头晕、四肢麻木、出冷汗等症状。病程一般为数小时或 1至2天,恢复快,愈后良好。

  时值冬春季,是四季豆中毒的高发季节。四季豆作为生活美食常见品种,近年来,却常因加工方法不当而引起的食物中毒时有发生,且大多数发生在集体食堂。为普及食用四季豆正确的食品安全知识,防范食品安全事故,我局特对广大市民和餐饮单位发布以下提示:

  一、四季豆为什么能引起中毒?

  未炒熟的四季豆含有毒素(皂甙和红血球凝集素等)对胃肠道有强烈的刺激性,并对红细胞有溶解作用。但这些毒素并不可怕,只要加热至100℃以上,使四季豆彻底煮熟,其毒素就会被破坏。如果烹调时加热不彻底,毒素没有被完全破坏,食用后会引起中毒。

  二、如何辨别四季豆?

  四季豆种类较多,名称各异,包括:面豆、油豆、菜豆、架豆、芸豆、刀豆、扁豆、白饭豆、清明豆菜豆、梅豆角、玉豆、去豆等(常见图中所示);四季豆的形态为:荚果条形,略膨胀,长10-15厘米,宽约1厘米,种皮有白、黄、褐、红、紫红、蓝、黑等色及各种花纹和花斑。俗称为“面豆”、“油豆”的品种因其豆皮厚、豆粒大,一般的清炒很难熟透,引发食物中毒的风险最高,消费者采购时要慎重,加工时应采用焖、炖的烹饪方法将其彻底煮熟煮透。 三、四季豆中毒有哪些症状?

  四季豆中毒的发病潜伏期为数十分钟至十数小时,一般不超过 5小时。主要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炎症状,同时伴有头痛、头晕、出冷汗等神经系统症状。病程一般为数小时或 1—2天,愈后良好。

  四、常见的不当加工有哪些?

  四季豆中毒多发生在集体食堂,主要原因是大锅炒加工量大,翻炒不均,受热不匀,不易把四季豆烧透焖熟;有的厨师喜欢把四季豆先在开水中焯一下然后再用油炒,误认为两次加热就保险了,实际上哪次加热都不彻底,最后还是没把毒素破坏掉;有的厨师贪图四季豆颜色好看,没有把四季豆彻底加热至熟透。

  五、怎样预防四季豆中毒?

  预防四季豆中毒的方法非常简单,只要把全部四季豆煮烂焖熟焖透就可以了。每一锅的量不应超过锅容量的一半,用油炒过后,加适量的水,加上锅盖焖10分钟左右,并用铲子不断地翻动四季豆,使它受热均匀;或将四季豆先放入开水中烫煮10分钟以上再炒,使四季豆外观失去原有的生绿色,吃起来没有豆腥味,就不会中毒。另外,还要注意不买、不吃老四季豆,把四季豆两头和豆荚摘掉,因为这些部位含毒素较多。

  集体食堂和餐饮单位谨慎采购四季豆,防止因加工不当引起集体性食物中毒。

(责任编辑:韩肖)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商务地带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