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最近关于茅台酒塑化剂风波一直是媒体关注的焦点。一个名叫"水晶皇"的网友,用一纸香港检测机构的报告,将被称为"国酒"的茅台打进了漩涡中,茅台酒股票甚至遭遇停牌。
这两天新闻纵横一直在持续关注此事。昨天上午,茅台集团在贵阳召开了媒体见面会,茅台掌门人袁仁国携众高管和行业专家,正面回应不断升温的塑化剂风波。见面会强调,茅台经国家权威机构检测显示,塑化剂没有超标。
参加媒体见面会的有茅台集团董事长袁仁国、茅台集团名誉董事长、技术总顾问季克良、贵州茅台代总经理刘自力等集团高管以及中国食品工业行业协会秘书长马勇、白酒行业协会副理事长王琦、北大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李可基等食品安全及白酒行业的相关专家学者。最近一直处在风口浪尖上的茅台集团董事长袁仁国首先就"水晶皇"的网络爆料表示了感谢。
袁仁国:首先我要感谢他,给我们中国白酒行业提了个醒,使得我们白酒行业会更加注重食品安全和产品质量,会更好地促进我们白酒行业的健康发展。但是我也提醒这个人,中国白酒行业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和深厚的民族文化,不会因一个事件而停滞或者消亡。
袁仁国表示,截至10月底,茅台实现销售收入超过300亿,上缴税收100亿以上,塑化剂风波并未对茅台的生产经营造成任何影响。茅台塑化剂风波属"人为制造",现在不应该把塑化剂问题放大为食品安全问题。
袁仁国:白酒塑化剂本来不是问题,是有人想利用大众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关切心理,把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放大为食品安全问题。制造公众恐慌,打击中国的白酒行业,损害投资者利益,从中渔利。
此前,就"水晶皇"爆料的指标结果,茅台集团提出了检测方法和检测项目存在偏差、报告计量单位不标准等六大质疑。并表示,来自国家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贵州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上海天祥质量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三家检测机构的报告显示,茅台产品检测结果均符合国家相关规定。袁仁国呼吁公众应增强对民族品牌的信心。
袁仁国:我们历来是把质量当做茅台人的生命。一瓶茅台酒生产出来一定要五年的时间,没有五年我们绝不出厂。
对此,茅台酒厂技术总工程师王莉则罗列了茅台酒生产系列严格的检测措施。
王莉:目前我们公司对产品卫生指标的检测要求要远远的高于我国白酒卫生标准。国家并没有针对塑化剂的标准,但我们公司将十项塑化剂指标纳入了我们出厂产品的监控体系。
经过国家权威机构的检测,茅台回应了有关塑化剂超标的质疑,但面对"塑化剂",这个我们熟悉却并不了解的化学物质,还有很多疑惑需要解答。比如,是不是高档酒塑化剂含量高,低档酒的含量就低?添加塑化剂是不是可以增加白酒的"挂杯"?针对这些消费者非常关心的问题,行业专家也给出了解答。
针对白酒行业之前有"高档酒塑化剂的含量高,低档酒塑化剂含量低"这一说法,白酒行业协会副理事长王琦表示这是错误的结论。
王琦:首先证明了这个塑化剂不是人为添加的。我们经过检测和企业的自查,我们发现塑化剂是从塑料管道和塑料容器里边迁移过来的。这个调查和抽检我们的来源还是有局限性的,所以当初得出结论应该还是有风险的。含有多少塑化剂跟它在塑料管道和容器里停留时间的多少有关系,跟我们高档酒和低档酒毫无关系。
就添加塑化剂可以增加白酒的"挂杯",使普通酒变年份酒这一说法,专家表示这并没有科学依据,只是一种猜想。白酒在玻璃酒杯上的"挂杯"依靠的是表面张力,添加塑化剂起不到这样的效果。无论是故意做空茅台股票还是茅台无意而为,塑化剂最近一周已经和国酒茅台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面对渴望真相的公众,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秘书长马勇说出了他的理解。
马勇:现在报道出来的白酒中的塑化剂检出值无法判定它是否超标。因为现在世界各国现在没有关于这方面的标准,包括世界卫生组织。说明塑化剂的危害性并不是确定性的。
据了解,塑化剂是一种生产量大、应用面广的人工合成有机化合物,可用作农药的载体,以及驱虫剂、化妆品、香味品、润滑剂等的制造。专家预测我们国家塑化剂的消费量到2015年可能达到250万吨。与会专家表示,目前对于塑化剂不论是国内还是国际都没有相关标准,塑化剂对人体健康有风险,但不代表有危害,保障食品安全不单需要限量规范,更需要制定严格的生产规范标准,公众要以科学的眼光来看待白酒塑化剂事件,不要盲目恐慌。塑化剂之谜究竟何时解开,我们需要科学的研究;避免塑化剂危害的风险,我们也需要制度的保障。
尽管茅台酒复牌之后股价迅速回升,似乎并没有受到塑化剂风波多大影响,但人们心中的疑问却并未完全打消。白酒中的塑化剂有没有超标,在无标可超的情况下依旧很难监管。我们需要用理性的眼光来看待白酒塑化剂事件,但更需要制定严格的生产规范标准,用制度来真正保障消费者的食品安全。
在昨天的发布会上,袁仁国透露,贵州茅台已向国家有关部委递交了一份申请,请求国家有关部委对白酒塑化剂尽快出台标准。我们期待有关部门能够尽快批复。(记者王贵山 潘晴霞)
(责任编辑:韩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