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十年:百姓饮食更安全更健康

2012年12月03日 12:03   来源:中国经济网综合   

  过去,顿顿吃肉才是好生活,如今,人们为了健康开始吃素;过去,人们追求食物种类的丰富多样,如今,人们开始寻找有机、绿色食品;过去,进口食品就是高档优质的象征,如今,人们开始关注产品本身的质量。十六大以来的10年间,人们的饮食潮流悄然变化,但最根本的出发点却始终未变,那就是让饮食更安全、更健康。 

  ●食品标准越来越规范 

  十年来,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与之相关的,食品行业相关的标准也制定得越来越细致、规范。而且我国的食品制造和安全领域的标准并不低于国际标准,有些甚至还高于国际标准。 

  2009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并于2009年6月1日开始施行。至此,我国有了第一部食品安全法,并以文字形式明确此法是“为保证食品安全,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为宗旨。 

  《食品安全法》于2009年颁布实施。新的《食品安全法》一共有十章,104条。在第二章和第三章明确提出了要进行食品安全的风险监测和评估。第三章对食品安全标准做出了重要规定,特别强调了食品安全标准应该在充分的、科学的评估基础上不断完善。 

  根据《食品安全法》中明确强调的内容,2010年正式成立了国家食品安全委员会。成立了两个国家级的专家委员会,一个是2009年成立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另一个是2010年成立的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审评委员会。 

  根据食品安全标准“十二五”规划提出,食品安全标准审评委员会要在2013年底前对国内现有食品相关标准,包括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统一进行清理。 

  ●饮食营养更趋合理 

  10年来,人们的饮食潮流悄然变化,但最根本的出发点却始终未变,那就是让饮食更安全、更健康。 

  2008年1月15日,卫生部新闻办发布了新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指南包括十条基本原则,详细、全面、通俗,对各年龄段的居民社区合理营养、避免由不合理的膳食引发疾病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1997年时,中国营养学会推出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恰恰在十年后,又推出了新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因为国人在这十年间的食物摄入与供应发生了很大变化,运动量和能量消耗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我们的饮水习惯也发生了变化--饮料的摄入、选择越来越多。 

  新版膳食指南较1997年推出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作出了相应修改:第一,将相应的食物进行了调整,如将杂豆类和大豆类分开,专门提出了坚果一类食物的摄入标准;对于新修订的一般人群膳食指南的十条原则中,在“食物多样,谷物为主”后添加了“粗细搭配”;第二,在《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中添加了运动方面的内容:“每天身体活动6000步”,包括走路、做饭等日常活动和爬山、散步等运动;第三,提出对国人饮水量的推荐以及提倡少喝饮料“每天足量饮水,合理选择饮料”。 

  另外,新版膳食指南把“每天吃奶类或其制品”作为一个重要内容,把旧版的“经常”改为“每天”,并且提高了摄入量,建议每个标准人(轻体力劳动者)每天饮奶300克或者相当数量的奶制品,并重申“大力提倡饮奶是改善我国居民营养健康状况的重要举措之一”。  

  ●保健食品需求旺盛 

  相关资料显示,十年间,我国居民对保健品的消费支出一直处于增长趋势,目前,我国城乡居民保健类消费支出以15%—30%的速度增长,这一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发达国家12%的增长水平。 

  国家药监局分别在2011年8月、2012年6月发布了《保健食品功能范围调整方案(征求意见稿)》及《保健食品功能范围调整方案(再次征求意见稿)》,保健食品功能拟从27项调整为18项,“改善生长发育、改善皮肤水分”等5项保健功能拟被取消,涉及胃肠道的4项功能合并为1项,涉及改善面部皮肤代谢的2项功能合并为1项等。这次调整是监管部门对保健食品功能声称不断规范的正常调整,实际上,从1996年开始,保健食品行业的监督管理政策一直在调整。 

  不少药食同源的保健食品与中国传统饮食习惯等有关。目前,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如丁香、茯苓、甘草等,可以放心食用;有些物品或原料只能用于保健食品,如绞股蓝、芦荟、蜂胶等,不能用于普通食品中;还有些物品或原料禁止用于保健食品,如八角莲、巴豆、雄黄等等。 

  1996年,保健食品销售额约为300亿元左右,而2011年则达到2600多亿元。随着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和消费市场的逐渐理性,保健食品行业会越来越壮大,也会越来越规范。 

  ●进口食品走下神坛 

  国内食品安全事件频发,曾一度让人们更加青睐进口食品,消费者在全球“疯抢”外国婴幼儿奶粉,进口食品超市也越开越多。但进口食品一定优于本地食品吗?一定比本地食品更安全吗?通过人们的实践,消费者已开始理性分析进口商品的优劣。 

  业内人士介绍,过去,人们大多认为进口食品就是优质的保证。其实,进口食品也分不同情况。 

  常规食品的进口食品多数是比较大的品牌。生产者规模大,利润率相对较高,所以更加重视产品质量。但这并不意味着进口产品就是高质量、安全的保证。没有人能保证任何一个厂家的食品绝对不会出问题。 

  还有一些中国不产或者产得不多的食品,其卖点实质上跟营养安全通常无关。如橄榄油、三文鱼、蓝莓之类,主要是物以稀为贵、外来的和尚会念经的想法让它们成为消费者追捧的对象。 

  此外,同一种动物或者植物,会有不同的品种,因此会导致风味、口感、外观的差异。比如加拿大的双低芥花油、新西兰的奇异果等等。能够做到行销国际的产品,在品种上往往也有更多优势。 

  进口食品深得人心的一个心理基础是历史原因。以前都是把远销海外作为一种产品品质优越的标志,于是人们的潜意识中会认为能够出口的就是优质的,同样的心理暗示下也会认为进口的就是优质的。但出口与进口,只是找到了合适的销售渠道而已。就产品质量而言,只需要满足进口国的检验标准即可,而这个标准,对本地企业是一样的。 

  ●绿色有机需求“井喷” 

  我国有机农业的发展起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最近10年,有机、绿色、无公害等各种食品的认证受到消费者的追捧。 

  有机农业在中国的发展路径与其他国家不同:从上世纪90年代始,就有企业开始做有机农业,规模不小,只是大部分是为了满足出口市场。同时,官方有环保部门的推动。美国、日本等国的有机认证机构来国内交流,对推动有机农业的发展也起到很好作用。 

  2008年,国内食品安全事件的严重性一下子刺激了普通消费者的需求"井喷",有许多资金进入有机农业,有机农业开始迅速发展。

(责任编辑:韩肖)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
手机看中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