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市场 > 食品 > 行业资讯 > 正文
中经搜索

年底起粤奶品或调价 企业:饲料人工成本涨欲提价

2012年11月28日 09:07   来源:广州日报   

  业界将专门调研成本压力 广东奶协下周开协调会 

  眼下,广东乳企正就一年一度原料奶收购价和牧场展开谈判的阶段。记者昨日获悉,从12月1日起,本地知名乳企、巴氏奶生产商之一的风行牛奶将调整旗下22款产品价格,幅度从0.1元至0.5元不等。尽管包括燕塘、广州维记、广州光明等乳企纷纷表示暂无调价计划,不过业内人士也私下认为随着和牧场谈判落定,奶价调整将是明年的趋势,1月或成另一调价节点。对此,广东奶协将在下周就本地乳业成本问题开协调会“摸底”。 文/记者刘俊 

  昨日,记者看到一份风行牛奶给经销商的《价格调整》函,当中表示,2012年饲料价格持续上涨造成公司奶牛养殖成本相应增加,加上人工和其他相关材料成本的提高,导致公司面对的成本压力越来越大。为了保证所供应的牛奶质量不受影响,公司拟从12月1日开始对部分产品的销售价格进行调整。 

  企业: 

  饲料、人工成本涨欲提价 

  记者看到,进行调价的产品合共22种,包括了巴氏奶和常温奶。例如,大包装鲜奶调整幅度是0.5元,零售(订奶)统一价9.50元(供机团);195毫升袋装鲜奶调整幅度是0.2元,零售价为2.80元;210毫升瓶装鲜奶调整幅度是0.2元,零售价为3.80元。此外,236毫升盒屋型鲜奶上调0.2元,零售价为4元;200毫升利乐纯牛奶每盒也上涨0.1元。 

  无独有偶,香满楼早前也从超市渠道传来涨价10%的消息。燕塘、广州维记方面昨日回复本报时表示,暂未有调价计划。而主打酸奶产品的广州光明则回复称:“今年年内基本上没有提价计划。” 

  业内:舍近求远收奶 

  资料显示,近3年以来本地乳企基本每年都保持“一年一涨”的态势。2010年12月,燕塘和风行平均涨价5%,原因是“上游成本越来越大”。去年12月,风行牛奶的12个单品调价,其中瓶装鲜奶从原来每瓶3.3元~3.5元调高到3.6元。今年1月,燕塘也上调价格,巴氏奶全部提价0.3元,常温奶则提价0.1元左右。 

  “关于明年乳业成本问题的调查,我们正在做。”昨日,广东省奶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陈三有说,下周奶业协会将要组织业内召开协调会,他预计包括成本上涨幅度等数据需到今年年底才能出炉。 

  昨日,一位业内人士张鹤(化名)对本报表示,广东和外省牧场在定价机制上有较大区别。“广东的牧场不设中介,我们也没有收奶站,原料奶价格并不容易操纵。”由于常温奶近年来不断陷入各种丑闻,导致对本地巴氏奶的需求大增,广东牧场的议价能力甚至比奶企更强。据张鹤估计,目前广东奶牛存栏量约6.3万头,在产的也就4万到5万头。其中,拥有两三百头牛或以上的大型牧场只有约50家。 

  “每年从这个时候开始,本地奶企就开始‘抢奶’。” 张鹤说,由于采用订单牧场模式,奶企和牧场会在每一年的年底通过谈判锁定来年原料奶收购价(1月1日到12月31日)。他说,奶源的价格一般在12月开始谈,1月份敲定当年收购价格。 

  张鹤预计,明年本地牧场原料奶收购价或比今年上涨5%左右,原料奶占一般牛奶的成本约 60%,其余40%由人工、水电、包装组成。“广东牛奶的成本确实较省外更高。”昨日,张鹤告诉本报记者,外地原料奶收购价最贵4000元/吨,而广东最贵则要5000元/吨。他表示,由于广州奶源不足,同时也为了减轻成本,有本地品牌已经到云南甚至是天津贴牌生产或收奶,然后再拉回广州市场销售,而委托加工的信息已经可以从这些牛奶的包装中读出。 

  昨日,另外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本地乳企人士也对本报记者表示,11月能定下来的包括明年包装材料价格等各项采购合同,但原料奶价格还未能全部谈下来,他预计对于那些依仗较多牧场收奶的乳企调价决定最快也需要在明年元旦才能实施。

(责任编辑:张欣瑜)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商务地带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
手机看中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