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多家媒体报道,郑州思念食品有限公司将从新加坡交易所退市。有消息称此次退市源于思念在资本市场估价偏低并丧失再融资功能,而思念创始人李伟的此番回购能否成功并带动思念进入新一轮的增长仍不得而知,私有化道路能帮助企业吸引更多的投资吗?
据悉,2012年10月15日,新加坡股市开盘前,思念食品大股东李伟及其一致行动人发出私有化要约,收购价为0.186新币/股(22日汇率:1新加坡元=5.1155人民币),当天,“Synear Food”(思念食品)大涨6.7%,收盘时价格接近0.19新币/股。就在同时,大股东雇用的财务顾问兼操盘手UBS(瑞士银行)已经入场开始收购。
据了解,按照新加坡交易所规则,思念食品将在今后大约100天的时间内完成退市程序,但“理论上成功与否存在不确定性”。
思念为何急于退市?
李伟这样解释原因,“市场交投清淡,流动性差,再融资困难,这种情况下维持上市公司成本高昂,没有意义。同时由于交易量低迷,不少投资者退出困难,大股东收购给大家一个不错的套现退出的机会”。
有媒体报道称此次收购对于公司而言是一件好事,此前,思念食品的股价一直在0.13新币/股附近起落,若收购成功投资者能获利,大股东通过此举套利颇丰。面对“低买高卖”的质疑,李伟表示:“站在资本市场的角度上,低买高卖是一件很自然的决策。现在股市比较低迷,思念食品的价值也被低估,逢低吸纳比较合算。”
“上市是思念历史上最大的一个里程碑。”2006年8月,李伟在新交所“敲响”上市的铜锣之后,接受了大河报记者的专访,“从此以后,我就是给股东打工了,今后小到给员工发红包,大到并购重组,都要在股东的监督下进行。没有股东的同意,连给我发多少工资都定不下来。”
上市到底有什么好处?而思念为何在6年后选择了退出?
李伟坦言:“ 当然任何一家企业登陆资本市场,都以融资为目的,但事实上,思念在资本市场上学到的东西,远远比钱要重要。”
据报道,晚上市两年的三全食品在A股市场上卖出了将近30倍的市盈率,而早早上市的思念食品在新加坡市场上卖出的市盈率只有11倍,这让李伟情何以堪。
或许,在资本市场上遇到的阻力让李伟下定了回购的决心。
作为唯一参与思念“买卖”过程的基金,北京嘉富诚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郑锦桥表示:“资本运作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并购是资本市场永恒的主旋律。企业从IPO到退市往往是由于诸多原因影响而产生的结果。思念食品新加坡私有化也是企业战略的重要步骤,是企业资本运作过程的一个重要选择。”
思念私有化之后将走向何方?李伟说:“没有了上市公司的束缚,可以自主地做一些产业上下游的并购以及一些资产的剥离和注入。”
郑锦桥则说:“参与行业整合、延伸产业链、引入更高层次专业管理团队都是思念私有化后要做的工作。私有化对思念来讲,不只是股东结构发生了变化,更是思念进入快速腾飞阶段的开始。”
“企业上市实现融资、规范管理、提升知名度和团队管理水平,是一般非上市企业所不可比拟的。退市也是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步骤,退市后能使企业更好地进行业务重组和整体提升,使企业在未来的发展中达到更大的战略发展目标。”郑锦桥如是说。
对于思念今后是否将进军其它资本市场,李伟并没有正面回答,仅表示:“思念食品目前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按照新加坡法律规定,完成私有化程序,然后梳理公司架构、整理公司业务,练好内功,至于未来,资本市场永远存在各种可能。”
(责任编辑:佟晓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