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有几天就是中国传统的中秋节了,这段时间伴随着月饼的热销,生意同样火热的还有那些专门倒卖月饼券的“黄牛”。“黄牛”通过倒手赚差价,是心知肚明的事情。然而,在“黄牛”简单倒卖月饼券的背后,月饼本身的实际价值究竟有多大?买家与卖家的亏盈到底是多少?最终受益受害的又是谁?这些问题却是鲜为人知的。
月饼券网上热销
中秋临近,月饼和中秋礼品的销售纷纷进入了高潮阶段。尽管相关部门曾出台过多项规定限制日益走高的月饼价格,但高档月饼的价格对于大多数消费者仍然难以承受,很多人另辟蹊径,通过网络购买打折月饼券。
记者在淘宝网上搜索“月饼券”,出现了39790件相关商品。其中哈根达斯、星巴克、克莉丝汀等国外品牌月饼券销售火爆。记者点开了一家排名比较靠前的店铺,发现卖得最好的一款哈根达斯月饼券玲珑心意冰淇淋月饼票,原价238元,现价只需160元,在30天内销售出4369件。
该店店主告诉记者,这款月饼券卖得非常好,离中秋还有半个月的时间就已经卖得差不多了。这个月饼券是全国通用的,但现在上海以外地区已经关闭月饼券兑换窗口了,所以要是想买等明年再来吧。而当记者询问这么多月饼券的来源时,店主回应说:“这你就不用管了,反正我们有渠道。”
不仅是商家在炒月饼券,一些市民也在利用网络兜售自己手中的月饼券。在58同城、赶集网等热门同城交易网站及沈阳本地论坛,转让品牌月饼券的信息非常多,价格从5折至8折不等。
记者按照卖家留下的联系方式和其中几位进行了电话沟通,发现网上的月饼券出售信息大多是个人转让的。在沈阳一家外资企业做销售经理的谭先生告诉记者,今年中秋节他和妻子的单位发了10张月饼券,但两个人都不太爱吃月饼,于是便想卖掉几张。“市场上标价都是700多元的月饼,我打6折卖,消息登出去第二天便有人联系我了。”
成“期货类金融商品”?
据国内某家网站调查,对于月饼的实际属性,有六成多的受访者认为现在月饼更接近于礼品。在选择购买月饼上,超过七成受访者表示会选择包装精美的礼装月饼。
可以说,如今这月饼已经异化成为一种吃得少、送得多的礼品。高额的利润让月饼生产厂家赚得盆满钵满。近年来,随着月饼券的流行,一条围绕着月饼券而产生的交易链条也随之形成。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条由月饼生产厂家、消费者到“黄牛”的灰色利益链。
据媒体报道,“月饼券”的利益链条大致是这样的:单位以7折的价格从月饼厂家团购,并发给员工;员工再以4折到6折的价格把月饼券卖给“黄牛”;“黄牛”以7折至8折的价格卖给有需求的消费者,将卖不掉的月饼券以4折至5折的价格卖回厂家。也就是说,通过“黄牛”搭桥,月饼券最终又以低价回到生产商手中。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月饼厂家印“纸”卖钱。月饼券成了一种“虚拟经济”。这类交易模式与期货市场产品类似,名为月饼买卖,其实全部是通过一张月饼券完成交易,因此,有人将月饼券归为一种“期货类金融商品。”
业内人士分析说,这只是某些外资企业的一种营销手段,其炒作目的更大于销售目的。月饼券的出现便于流转,通过人为地炒作,给消费者造成一种品牌产品的稀缺感。但月饼券的发放只是针对团购需求,月饼还达不到所谓金融化的程度。
“黄牛”越来越怯手了
随着中秋节的临近,月饼券的二手交易也进入“最后时刻”。街头一些二手货回收小店的“黄牛”,如今对月饼券已经没多大兴趣了。记者手持一张100元面值的月饼券,在中街附近的回收店接连碰壁,回答不是“不要”,就是“十块八块的,你就扔下”。
在中街一家糕点店门口,一位市民告诉记者,上个礼拜还有人在门口收月饼券呢,但现在是收的、出手的都没了,网络上月饼券的资讯,大都是月饼券的持有者在大杀价。
据了解,月饼券的活跃期大致在中秋节前一个月左右,回收折扣大都在4至6折。因为月饼厂商的提前宣传攻势,月饼生产没有量,月饼券要比月饼的供给要多。有的单位是提前给职工发放福利,有的单位是为来答谢客户或用来送礼,在这个时期月饼券的交易很火热。这个阶段月饼券的回收,既不看生产厂家也不问产品品牌,200元以下、100元以上的均按50元回收,600元的月饼券回收价格是150多元。
但随着中秋节时间点的临近,月饼券的回收就多了一些附加条件,比如不是品牌的不收,低于200元的不收,而且价格也开始下跌,一张面值600元而且是品牌的月饼券回收价下降到100元。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黄牛”告诉记者,今年他靠炒月饼券赚了一万多元。据他介绍,现在越是临近中秋,月饼券越不好出手,过了25号就不收了。“比起往年,今年炒月饼券的明显少多了。一方面是害怕月饼券砸在自己手里,去年有的"黄牛"就因为持有大量的月饼券赔得不成样子,另一方面今年单位团购月饼券的也不多了。”
[厂家回应]
拒绝回收月饼券
对于厂家回收月饼券的说法,记者询问了沈阳多家知名月饼生产厂家,但各方均表示,对于市场上转让的月饼券不予回收。“月饼券一般都是针对团购用户的,对于那些月饼券发不了的客户,我们会按照合同规定给客户进行退款,但我们是不会回收月饼券的。”沈阳大南门一家糕点店负责人郭先生告诉记者。
厂家的说法记者从一些礼品回收商那里得到了证实。礼品回收商王涛告诉记者,中秋节月饼券都是根据行情和客户的需求回收,卖不出去的月饼券厂家是不回收的。“一些外资月饼加工企业会同那些比较有实力的"黄牛集团"合作来赚取高额利润,这种模式在南方很流行,但在沈阳并不普遍。”
[专家观点]
消费者是最终埋单者
这是一个奇怪的循环,月饼券转了一圈之后,月饼没见到,但厂家、“黄牛”到流通者,各获其利皆大欢喜。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按照经济学者马光远的话来说,目前市场上的月饼定价普遍虚高,“灰色利益链”在各个转手环节均有利可图的表象背后,实际上是由月饼高额的利润在支撑着。
辽宁大学经济学院一位教授告诉记者,这种“虚拟经济”严重干扰了市场经济和商品价格体系,这样的流通是不产生实际利润的。表面上看,参与月饼券买卖回收的各方都是“赢家”,但实际上月饼券和月饼之间没有形成一一对应的关系,最后埋单的仍然是消费者。
[记者手记]
过中秋吃月饼,这是中国的传统习俗。但这些年来由于社会风气的演化,月饼的食用功能逐渐被“礼尚往来”的功能所代替,月饼已经成为一种礼品。尤其是在官场,高价或天价月饼已经成了一种隐蔽的贿赂品。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月饼券便应运而生了。早年一张价值几千元的月饼券,可以不费力地通过“黄牛”兑现为现金,这种被称为“权力寻租”下的腐败,虽然屡经批判,但至今还仍有市场。不难看出,月饼的节日符号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内涵。
一张上百元的月饼券到“黄牛”手里变成6折、5折甚至更低,买的与卖的都心安理得,这说明月饼市场早已经是供过于求。市场一旦供过于求,回归理性就成了理所当然。其实,表面上看月饼券经过“黄牛”的折腾是贬值,实则是价值回归。一种原本就不值100元的月饼以100元的月饼券进入流通,迟早会被市场这只无情的手撕碎的。至于打击“黄牛”,这基本是一句空话。将一张1000元的月饼券炒到2000元你可以打击,但将1000元的月饼券炒到三五百元,“黄牛”何罪之有?只要票面价值与商品本身实际价值之间存在人为制造的巨大反差,“黄牛”是不会退出的。本报记者 王浅
(责任编辑:佟晓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