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木易:仅23.3%食品企业具有常规质量检测能力

2012年06月14日 15:42   来源:中国经济网   

全国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交流会6月14日在北京举行。图为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院长蔡木易 中国经济网裴小阁摄

  中国经济网北京6月14日讯(记者景远)作为2012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重要活动之一,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主办的全国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交流会今天在北京召开。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院长蔡木易指出,我国食品工业企业自检能力不足,具有常规质量检测能力的食品企业不足三成。点击进入专题

  蔡木易列举数据称,全国食品企业仅有23.3%具有常规质量检测能力、5.1%具有毒有害物质分析检测能力、而具有食品添加剂、生物毒素、农兽药残留、微生物等全项目检测能力的不足1.2%。

  “检验检测技术、设施、运行机制等有待完善。”蔡木易说。除了食品工业企业自检能力不足,检测设备配置也落后,表现为设备不全,精度不高,更新缓慢,超期服役,造成产品关键指标达不到国内国际标准的限量要求。

  蔡木易指出,目前高精度、自动化设备主要依靠进口,这不仅制约检测能力的建设、增加企业成本,同时对我国掌握食品进出口标准的话语权造成根本性障碍。

  另外,缺乏面向企业特别是中小食品企业的公共检测平台,食品检测和安全控制技术的推广培训不足等。这些都成为制约我国食品安全整体水平提升的关键因素。

  以下为发言全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上午好!

  非常荣幸能够参加全国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交流会,与各位领导、业内同行一起回顾食品安全发展的风雨历程,共同展望“十二五”时期食品工业的发展前景。我谨代表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对会议表示衷心的祝贺!借此机会,作为科研单位的代表,向与会领导和同志们介绍一下有关“科技支撑促进食品工业发展”的情况。

  近年来,随着《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的颁布及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的成立,我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不断加强,食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日渐完善,食品生产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不断提高,食品安全整体水平也得到了明显提升。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食品安全的研究基础还比较薄弱、技术水平还有待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行业规范有空缺、相关标准不统一。当前, 我国存在着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之间交叉、重复甚至矛盾, 重要标准短缺,标准的前期研究薄弱,和国际接轨程度不够等问题, 而行业生产规范、行业自律标准的缺失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生产,同时也不利于政府监管。

  二是检验检测技术、设施、运行机制等有待完善。首先,食品工业企业自检能力不足,全国食品企业仅有23.3%具有常规质量检测能力、5.1%具有毒有害物质分析检测能力、而具有食品添加剂、生物毒素、农兽药残留、微生物等全项目检测能力的不足1.2%。

  其次,检测设备配置落后,表现为设备不全,精度不高,更新缓慢,超期服役,造成产品关键指标达不到国内国际标准的限量要求。

  再次,检测设备自主化能力低,高精度、自动化设备主要依靠进口,这不仅制约检测能力的建设、增加企业成本,同时对我国掌握食品进出口标准的话语权造成根本性障碍。

  另外,缺乏面向企业特别是中小食品企业的公共检测平台,食品检测和安全控制技术的推广培训不足等。这些都成为制约我国食品安全整体水平提升的关键因素。

  我院作为全国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从事食品、生物工程研究与开发的科研机构,依靠自身拥有的国家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全国食品发酵标准化中心、中国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全国食品发酵工业科技情报信息中心等国家级技术平台,一直致力于为食品行业提供生产技术及质量安全保障技术咨询、为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提供技术支撑服务。2011年3月21日,我院与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双方明确将在加强食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建设、加快食品工业标准体系研究等方面加强合作。下面,就有关工作的开展情况介绍如下:

  一、“食品生产企业质量安全检测技术示范中心”建设情况

  2011年11月,工信部发出《关于加快推进食品生产企业质量安全检测能力建设的通知》(工信厅消费函[2011]850号),决定在全国建设一批食品生产企业质量安全检测技术示范中心。我院作为首批试点单位,在现有的“国家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基础上建设为对食品生产企业特别是中小食品生产企业提供检测示范、人员培训、委托检测和应急检测服务,并为食品行业相关管理部门提供食品安全技术咨询的行业示范中心。

  下一步,我院将在国家有关部门指导下设立专项基金,搭建“食品生产企业质量安全检测能力建设支撑平台”,同时与地方食品工业管理部门对接,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开展食品安全前瞻性技术研究。满足食品安全控制体系的建立以及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等工作的需要,为国家主管部门制定监管政策提供技术支撑。

  2.开展食品加工过程关键控制因子的研究。建立关键控制因子的检测技术,针对国内快检仪器装置组织和传统方法的符合性验证工作,并在行业予以推广,为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制度的有效实施提供科学的技术支撑。

  3.重点研制开发食品加工过程中质量控制的快速检测设备和检测技术。研究建立食品行业生产过程质量控制操作实施规范,并尽快将研究成果转化应用,推动我国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质量控制技术向高速、便携式发展,进一步落实食品加工安全检测能力建设工作。

  4.开展食品企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为企业提供检测技术培训服务,为企业输送科技创新人才,推动我国食品工业持续健康发展。

  5.完善工作机制,加大支持力度。结合政府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指导和支持,加大企业自身检测能力建设投入力度,加强技术支撑和服务保障工作。

  二、我国食品工业标准体系研究情况。

  受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司委托,我院开展了关于“我国食品工业标准体系研究”工作。通过分析总结我国食品工业标准化体系发展过程,系统梳理现行食品工业标准体系架构,提出了构建适合我国目前食品工业发展形势的标准体系框架和重点领域以及关键技术标准的发展方向,同时对改革创新标准化管理和运行机制、优化标准实施监督体系和标准化人才培养体系等提出建议。这对解决当前食品工业标准体系所面临的急迫性问题,提高公共管理和服务的准确性,促进行业健康快速发展,推动产业升级和优化提高具有一定意义。

  各位领导、各位代表,食品安全问题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既广泛又深入的科学技术问题,提升食品安全水平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我国正处于食品安全风险高发期和矛盾凸显期, 研究如何发挥食品安全技术支撑在保障食品安全方面的作用, 这对有效提升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相信,通过有关政府部门的积极引导、科研单位的积极配合、以及食品企业的自身努力,我国食品行业的技术保障能力将会越来越强,食品安全形势也将越来越好!最后,预祝本次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责任编辑:刘朋)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
手机看中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