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野味”目前成为一些饭店招揽食客的招牌。记者采访了解到,目前市场上出售的野生动物许多是下毒致死或通过其他非法渠道所得,且大部分未经检疫。有关专家及环保人士表示,食用野味非但不一定大补,反而可能有害健康。希望公众尽量不食用野生动物。
近日,记者在哈尔滨市道外区一处冷鲜食品批发市场看到,多家店铺内摆放着大量狍子、大雁、野猪、梅花鹿等“深山野味”。据了解,一只大雁售价200元,一只野兔售价150元,有加工过的狍子肉、野猪肉包装成袋按斤销售,同样价格不菲。问及野味来源,经营者纷纷表示为人工养殖,而且“保真”。
记者随后来到哈尔滨市香坊区一家林蛙专营店,询问是否能买到野味。店主随手从身旁的冰柜里拎出两只冷冻野兔,并表示“都是从山里打来的”。
“有打来的狍子吗?”
“现在没有,那玩意太贵,一只最高能卖2000块钱。”店主说。
这位店主告诉记者,现在市面上许多号称人工养殖的狍子、野兔等实际都是山里打的,“人工养的成本太高”。
记者采访了解到,目前“深山野味”在部分城市很有市场,一些餐馆专门打出“野味牌”招揽顾客。
黑龙江省东方红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科科长杨丽娟表示,凭多年经验,目前民间野味多是被药物毒死,应避免购买。
“很早以前,黑龙江某林场就发生过因吃了药死的野味患病的案例。”黑龙江省东方红林业局大塔山林场党委书记杨礼平说,随着近年来国家对偷猎行为打击力度加大,偷猎者大大减少,流通到市面上的野味少了,物以稀为贵,野味价格越来越高。
黑龙江省林业厅野生动植物保护处有关负责人说,在国家林业局2003年发布的《商业性经营利用驯养繁殖技术成熟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单》中,野猪、梅花鹿、马鹿、黑龙江林蛙、金丝雀、果子狸等均在其列,但市场上销售的必须为人工饲养。经营者必须在指定销售场所,拥有固定驯养繁殖货源,并经层层严格审批,获得许可证才可合法经营。目前,在黑龙江省获得经营许可证者不足百家,经营过程中各级主管部门还会定期检查。
这位负责人表示,对于一些驯养繁殖技术成熟,且经济价值较高的野生动物进行商业经营,有利于一些地区老百姓增加收入。然而,区别野味是来自人工驯养还是纯野生,还需专家鉴定。
有关专家指出,选择食用野生动物的人大多出于猎奇、炫富和滋补三方面原因。但食用来源不明的野味非但不一定大补,反而可能有害健康。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闫雅更教授说,从营养角度看,野生动物并不具备更高价值,食用未经检疫的野味还可能有害健康。
闫雅更解释说,受生长环境影响,野生动物肉质成分中肌肉较多,脂肪较少,口感上没有优势,营养价值与人工饲养的动物相差不多。此外,未经检疫的野生动物体内可能含有病毒、细菌,食用后有害身体健康。对于药物毒死的动物,其胃肠、肝脏、血液等毒素分布较多,中毒时间较长的还将影响到肉质。
传染病专家表示,一些人类传染病也与野生动物有关,例如SARS就被怀疑由果子狸传播。如果一定要吃,应选择从合法渠道获得,并经过相关部门检疫。
野生动物保护人士、“2012巡山清套保护野生东北虎”活动领队王琳说,很多人抱着尝鲜的态度食用野生动物,但即使一次尝鲜也可能给身体带来伤害。“我在山区询问过很多山民是否吃野生动物,他们的回答让我哭笑不得。他们说‘那玩意不好吃,没有家养的香,都是卖给城里的傻子吃’。”
“真心希望城里人,为了您的健康,为了生态健康,请停止食用野生动物。我们坚信,没有买卖,就没有杀戮。”王琳说。
(责任编辑:张欣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