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市场 > 食品 > 行业资讯 > 正文
中经搜索

男子吃河豚住进重症监护室 餐馆称系心理原因

2012年03月08日 11:41   来源: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   

  餐馆负责人:小江出现中毒症状,是个人心理因素,官司还要打下去 

  小江出事那天,还有两名学生也吃了河豚,并未出现中毒症状 

  去年5月,成都某高校学生小江在一次同学聚会时,食用河豚后出现麻痹症状,住进重症监护室,抢救数小时才脱离生命危险。出院后,他将出售河豚的餐馆告上法庭,索赔5万元。 

  昨日,官司已打了半年多,法院再度向双方提出调解建议。餐馆负责人说,小江出现中毒症状,是个人心理因素,官司还要打下去。 

  顾客:吃河豚住进ICU 

  去年5月29日,小江和两名同学到西蜀廊桥步行街一家河鲜餐馆吃饭。席间,一名来自江苏的同学谈到他老家有吃河豚的习俗,3人当即点了一只。小江说,刚吃一点就有苦味,后来他的嘴就麻了,赶忙离桌去呕吐。回来时,他告诉同学感觉自己麻痹了,呼吸困难。两名同学和餐馆方一起,将他送到附近医院。 

  经过数小时抢救,小江脱离生命危险。在重症监护室住了3天,才转到普通病房接受输液治疗。一周后,各项指标基本正常,准予出院。但医生告诉他,必须定时接受体检,以观察身体内是否还有毒素残留。 

  在医院当时出具的出院病情证明书上写着:急性河豚中毒低钠血症高尿酸血症的诊断说明。小江的父母拿着医院诊断和餐馆多次协商未果,去年9月,小江将餐馆告上法庭,索赔各项费用5万元。 

  餐馆:中毒是心理原因 

  双方打了半年多官司,餐馆方一直认为,小江出现中毒症状,并非菜品原因。餐馆方处理此事的负责人陈先生说:“我对我们的河豚很有信心,而且在我们餐馆,河豚卖得很好,从来没发生过中毒事件。” 

  陈先生说,在他们餐馆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河豚菜品上桌前,厨师要先尝。小江出事那天,还有两名学生也吃了河豚,并未出现中毒症状。“更多是心理原因,可能有体质因素,我们做的河豚是安全的。”他说,出事后餐馆方垫付了医疗费用,不应承担赔偿。 

  专家 

  河豚全身多个部位有毒素 

  “河豚眼睛血液内脏皮肤等都有毒,稍微处理不善,就会出事。”省水产局水产工程师尹黎光说,河豚含有两种毒力超过氰化钠的毒素,在食用时,风险很大。因此,民间才有“舍命吃河豚”的说法。 

  食用河豚,没有百分之百的安全。由于河豚全身多个部位都存在毒素,有可能在处理时出现某个部分毒素未清理干净的情况。如果其中一名顾客吃到了这个部位,就会出现中毒,其他人则可能没事。

  记者对市内的10余家大型河鲜酒楼进行了解,发现其中4家都能提供河豚菜品,且价格昂贵,一只不过7两重的河豚,单价也在300元左右。有两三家店家说,河豚都是酒店的招牌菜,销售量还不错。但对于禁止加工出售河豚的规定,店家们表示并不清楚。

(责任编辑:王城)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商务地带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
手机看中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