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心肉”上桌先过十八关 重重检查确保肉健康

2012年02月28日 08:15   来源:北京晚报   

  工作人员检查每头生猪是否有免疫耳标,如没有耳标按检疫不合格拒收。 

  端上百姓餐桌的“放心猪肉”,从生猪进厂到出厂,要经过十八道检验关。北京二商集团大红门肉类食品有限公司副经理李淑英告诉记者,这样才能确保食品安全“万无一失”。 

  32个监控紧盯放心肉 

  大红门肉类食品有限公司位于通州区潞城镇,占地100亩,从这里出货的猪肉制品占到北京市场的40%左右,除了新发地、大洋路等大型批发市场,还销往全北京各大超市和100多家酒店。 

  在这家公司的监控室,整整一面墙都是大屏幕,32个监控画面可对整个生产加工过程进行全程监控。工作人员介绍,监控录像保存一个月,有问题可以随时调出查看。“从基地运来的生猪一进厂,就处在严密的监视之下,几点运来的,几点进厂,车牌号是多少,来源地是哪里,都有详细的记录可查。” 

  还没卸车就检测瘦肉精 

  这里收购的生猪大部分都来自东北、河北、河南的养殖基地。李淑英说,公司有30多个生猪养殖基地,并与50多家各地生猪基地签订了购销协议,年存栏量为150万头。 

  生猪进厂的第一道手续就是查“三证”:产地检疫合格证、车辆消毒证和非疫区证明,缺一个都不行。工作人员还要对每一头猪的“免疫耳标”进行检验,没有的一律按照“检疫不合格”拒收。 

  消费者关心的“瘦肉精”检测,在活猪卸车前就进行了。“按照到厂生猪5%至10%比例抽样检查,快速检测试纸3到5分钟就能查出结果。”大红门通州公司品控部部长张菲菲告诉记者,被抽查的样本必须全部阴性才算合格。此外,公司还设置微生物和理化实验室,每天对生猪进行水分抽样检测。 

  待宰生猪必须先“淋浴” 

  生猪运到了,经过多次检测合格后进圈待宰,而且还要圈养12至24个小时。工作人员说,这是为了消除活猪运输过程中的“应激疲劳”,同时减少生猪体内过多的水分。 

  “预备宰杀的猪要先进行淋浴,清洁体表的污物。”这既是为了保证屠宰时的清洁卫生,也是为了使外围毛细血管收缩,确保良好的放血效果。宰杀所采用的“三点式麻电”自动电击晕设备,可使猪“瞬时致昏”减少应激反应,提高肉品的品质。 

  官方兽医24小时监督 

  李淑英告诉记者,生猪宰后设置头部检疫、体表检疫、胴体检疫、内脏检疫、旋毛虫检疫、复检工序等,做到头头必检,杜绝不合格的产品流入下道工序。整个生猪检疫过程由官方动检和公司自检相结合。“生猪检疫全过程由3名官方兽医全天24小时监督,公司有21名专业检疫检验人员,全部经过专门的技术培训,持证上岗。”也就是说,一旦哪头猪在分解过程中被发现淋巴、内脏出现病变,马上就会被撤下生产线,按照公司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 

  生产信息全程可追溯 

  “从‘麻电’击晕到加工成肉制品出厂,只需要45分钟。”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经过严格的二段排酸工艺后,公司还要保证产品在运输过程中保持0至4摄氏度的冷链运输,才能确保肉制品的新鲜度、口感和质量安全,整个生产流程都是可以追溯的。 

  上个月,市商务委员会宣布,北京“放心肉”工程已经形成完整信息链。市民购买定点屠宰厂的猪肉制品,可以通过零售凭证上的“追溯码”查询其来源。在白条猪皮上采用“激光灼刻”方式打码,将逐渐取代传统的“检疫蓝戳”。 

  李淑英告诉记者,激光打码的防伪性强的多,经过此类处理的猪皮也很干净,可利用价值更高。“根据猪皮上的激光码编号就能查到生产工厂、加工流程甚至活猪产地和饲养情况,同时对产品流向进行登记,发现问题时能更加及时地进行召回。” (记者 窦媛媛)

(责任编辑:佟晓群)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
手机看中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