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食品标准为何遭质疑

2011年07月14日 09:28   来源:人民日报   王君平

  ●制定食品标准,不仅要注重结果公开,还要注重全程公开。食品标准的制定过程,应该成为食品安全的科普课堂 

  不久前,广州市奶业协会理事长王丁棉认为,中国牛奶质量标准是全球最差、最低的标准。随后,又有一位企业家“炮轰”牛奶标准。 

  牛奶标准是去年刚刚修订。令人不解的是,本该发生在标准公布前的质疑和讨论,却发生在标准实施之后。牛奶标准被“炮轰”,决非食品标准受质疑的个案。加铁酱油遭质疑,发生在第二期全国大范围推广之际;食用盐该加多少碘的争论,出现在全国大面积推广10多年之后;大米允许使用添加剂,事发在食品添加剂标准公布后的1个月。 

  食品标准为何公布之后遭“炮轰”?以此次牛奶标准为例,乳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在卫生部网站上全文公布征求意见60天,并向世贸组织通报。专家组对国内外反馈的2000余条意见逐条研究处理,由第一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审议通过后才正式公布。而据王丁棉介绍,2010年调整国家牛奶质量标准时,曾征求地方奶协和专家的意见,但提出的意见95%都没被采纳。他认为,中国奶业标准被个别大企业“绑架”。 

  食品标准从专家论证、草案形成到社会公示、正式发布等程序,《食品安全法》有严格的规定。但是,制定食品标准,不仅要注重结果公开,还要注重全过程公开。比如究竟哪些专家参与了讨论?他们的核心观点是什么?在标准的讨论中,专家之间有没有争论?对于征求的意见,是否给予了企业满意的答复?食品标准制定的过程,如能通过媒体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就不难消除笼罩在公众心头的疑团。 

  目前,我国正在开始食品标准的大清理。据不完全统计,现行食品标准的标龄在10年以上的占1/4,个别标准甚至已超过20年未修订。根据《标准化法实施条例》第二十条规定,标准复审周期一般不超过5年。而卫生部发布的《全国食品标准2004—2005年发展计划》指出,我国的3400项食品标准总体水平偏低,部分标准之间存在交叉、矛盾,重要标准短缺。今后,大量新的食品标准还将不断诞生,在这一过程中,坚持公开透明是避免争议的有效方法。 

  彻底废旧推新,不仅需要标准的提升,还需要标准制定全过程的公开,让公众参与标准的制定,杜绝类似“炮轰事件”的发生。这样,食品标准的制定过程,就会成为食品安全的科普课堂,成为增强公众健康素养的平台。 

(责任编辑:高蕾)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
手机看中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