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菜贱伤农”须建长效机制

2011年04月25日 10:53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近日,京鲁豫鄂等地部分品种蔬菜出现了严重滞销,一些菜农为了减少损失,不得不把成片的蔬菜铲掉或碾毁。更令人痛心的是,山东济南一菜农因无法承受菜价下跌而自杀。为此,商务部、农业部等部门日前紧急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千方百计采取有效措施,帮助菜农寻找市场销路,稳定蔬菜生产。

  “菜贱伤农”的问题已经存在了多年,特别是在今年通胀压力高企的背景下,更应引起高度的重视。农业稳、天下安。“菜贱伤农”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妥善地解决,将严重挫伤农民的积极性,给当前的高物价伤口再撒上一把盐。因此,要顺利完成抑制通胀这个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就必须从粮食、蔬菜这个环节做好把控。

  造成“菜贱伤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种植环节来说,小农户操作模式无疑弊端明显。由于缺乏必要的指导,菜农对市场、销售渠道不能进行有效地把握。他们一般是根据当前市场的状况,“价高则大量种植,价低则无人问津”,这种简单的决策方式,很容易造成了“一哄而上”的局面,导致蔬菜收获时供大于求、价贱伤农;于是菜农在下一个种植季时不再种植滞销品种,又大量地涌进价高品种,开始新一轮的恶性循环。

  除了种植环节,流通环节也问题丛生。由于中间环节过多,除了各级批发商、零售商的利润之外,加上运输费、摊位费、蔬菜损耗成本、人工费、装卸费等多种费用,即使菜农这一方的销售价格在下降,到消费者手中,菜价仍然居高不下,这就形成了“种菜难赚钱,买菜不便宜”的怪圈。而在一些平价便民摊位,由于直接从农户手中采购蔬菜,菜价要比普通超市便宜几成。因此,从流通环节着手降低菜价,可行并大有可为。

  针对目前的严峻形势,商务部、农业部日前分别紧急下发了稳定蔬菜生产的通知。这虽然能够从一定的程度去缓解当前的状况,但这些举措大多属于马后炮。被铲掉或碾毁的菜已无法再卖,逝去的生命已无法重生。此外,这些举措能否迅速地执行到位、到底能起多大作用也仍待观察。

  必须指出的是,我们的主管部门能否从上述事件中吸取教训,强化服务意识,高屋建瓴地去推动建立一些长效的机制,从源头上去防控、减少类似事件的重演,则显得至关重要。比如,在种植环节,针对小农户操作模式,可加强行业性组织建设,利用协会组织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对接,增强菜农抗风险能力。可喜的是,一些部门、一些地方正在积极地行动。比如,商务部、农业部的通知中已包含了部分内容,上海已制定了“夏淡菜价保险方案”,海南日前开通了农产品市场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接下来,相关部门如何去执行、完善并推广这些举措则成了关键。我们对此拭目以待。

  

(责任编辑:施晓娟)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
手机看中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