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市场 > 食品 > 行业资讯 > 正文
中经搜索

《瞭望》:中国“食”字路口焦虑多

2010年12月20日 10:19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张冉燃

  12月15日,卫生部监督局网站对是否禁止使用面粉增白剂公开征求意见。就在公众质疑其设置1年左右的政策调整期系拖延之举时,媒体又曝出有人“回收头发制造酱油”的猛料。

  中国的食品安全似乎成为一个让人绝望的话题。滥用食品添加剂、农产品中农药残留超标、饲料中添加违禁物质、假冒伪劣食品禁而不绝、食品包装材料含有有毒有害物质、儿童食品和保健品质量不合格、配方不科学,餐饮企业经营不规范、操作不安全等陆续暴露的问题,让公众除了自嘲“生化试验”、“人体试验”外,亦无可奈何。

  那么,人们对食品最基本的要求——安全,是如何受到挑战的?首先,企业安全责任不落实。一些食品企业和个体经营者自律意识不强,不讲诚信,甚至明知故犯、违法违规、逃避监管,导致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

  其次,政府安全监管存在薄弱环节。一些地方安全发展理念不强,重效益、轻安全问题比较突出,食品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监管衔接不够,全程监管、综合监管、协同执法能力较弱。

  再有,食品安全制度仍有漏洞,企业产品质量控制体系不够完善。由于消费者中存在“好色”、“怜香”、“尝鲜”等普遍心理,生产者就会相应添加色素、香精、防腐剂等食品添加剂,在此过程中,少数不法分子借机添入有害物质,也给食品安全造成隐患。

  换言之,在食品从田间到餐桌之间的链条被拉得越来越长,越来越多地运用食品添加剂的同时,从业者的道德自律、监管者的能力制度等,并没有水涨船高,反而频频显出从业者“缺乏底线”、监管者“无计可施”的狼狈。

  入口的东西缺乏安全保证,社会自然焦虑重重,有人据此质疑“还有什么是可以放心大胆去吃的”。此论虽嫌过激,却也反映出社会对食品安全监管能力的失望。

  在此背景下,尽管国家质检总局食品生产监管司今年发布数据称2009年全国食品食物质量平均合格率达98%,但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公布的2009年超市食品安全调查报告却说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满意度正持续走低:该调查在2007年得到69分,2008年为67分,2009年则为60分,险些跌破及格线。

  事实上,食品安全的“乱”象并非中国“专利”,美国、日本等国家都曾在历史上出现过程度不一的食品安全丑闻,导致公众的不满和舆论的抨击。在严密的制度设计、严格的执法行为等的共同作用下,社会才逐渐走出食品安全的信任危机。

  中国食品安全的“由乱而治”,同样需要过程和时间。我们期待有关部门认真履行监管职责、强化监管措施,使公众在“食”字路口不再彷徨。(张冉燃)

(责任编辑:高蕾)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商务地带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
手机看中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