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市场 > 食品 > 行业资讯 > 正文
中经搜索

长江野生鱼“有毒” 专家称不新奇80年代已出现

2010年08月31日 09:46   来源:扬子晚报   

  8条鱼都检出“环境激素”

  “我们在南京取了8个样本,其中3条鲤鱼取自南京三汊河,1条鲤鱼和4条鲶鱼取自南京栖霞区的大道河,所有样本都是由当地渔民提供的新鲜活江鱼。”样本在收集到之后均由锡箔纸包装,冷冻避光保存,随后被运送至位于英国埃克塞特大学的绿色和平组织研究实验室。

  检验显示南京8条鱼样本中均检测出壬基酚、辛基酚和全氟辛烷磺酸。

  据介绍,壬基酚和辛基酚是洗涤剂、纺织产品以及皮革涂饰中极为常见的化学原料,而全氟辛烷磺酸则被广泛应用于纺织品、地毯、造纸、防水涂料、消防泡沫等产品中。壬基酚、辛基酚两种物质可导致雌性性早熟以及雄性精子质量下降、数量减少等性发育和生殖系统问题;而全氟辛烷磺酸对神经、内分泌等亦有干扰作用。

  而对重金属含量的检测显示,南京鱼样本汞、镉含量在四个城市中最高。“4条鲶鱼肝脏汞含量的平均值是0.11毫克/千克。”

  公布此次调查报告,武毅秀的初衷并不是要告诉市民这两种鱼不能吃了,而是要告诉大家,这些危害是人为制造出来的,其中很多污染物质,在国外已经明令禁止使用,而在国内连监管都还没有。(张筠 王娟)

  我们更关心

  长江野生鲤鱼鲶鱼含“环境激素”

  那长江野生鲫鱼能没事吗?

  “长江野生鲤鱼鲶鱼有毒”,这条消息让许多爱吃江鲜的市民心有余悸。南京市民李先生告诉记者,他一直买超市里的长江野生鲫鱼,如果长江里别的鱼有问题,那这种野生鲫鱼还能吃吗?记者昨日带着这些问题采访了省海洋渔业局的相关专家。

  “水体污染了,鱼最先受害。”江苏省海洋渔业局渔业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虽然对国际绿色和平组织发表的《“毒”隐于江——长江鱼体内有毒有害物质调查》的真实性尚不能确定,但他坦言,“根据我这么多年工作的经验,随着沿江工业的发展,长江水污染了,受污染的鱼应该是有的。”这位负责人说,目前他们已经布置沿江几市的渔业部门,对进入水产品市场的长江野生鱼类加强检测并抽查。

  “如果水环境中有不易降解的、或是达到一定浓度的污染物,首先受害的肯定是水生生物。”他介绍,在发达国家,一些水生生物是作为环境标志生物,用来检测环境质量的,不过我国还没有这样的标准。“我们主要对养殖区域内的环境和水产品质量进行监管,对于长江这样的自然环境水体更注重PH值、氮、磷等指标的监测。”

  “而且,如果长江中有鲤鱼、鲶鱼受了污染,难保别的鱼就不会被污染。”这位负责人坦陈。(石小磊)

  惊心还是放心?

  上世纪80年代鱼体内就检出这些成分

  听到“有毒”,北大教授很淡定

  “这些成分在80年代的鱼体内就已经有发现了。”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胡建英对于这样的新闻显得十分“淡定”,她说:“这在我们看来,都不是"新"闻了。”

  胡教授表示,其实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的学者专家就开始研究水体中的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了。由于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很多水体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污染。“这些成分并不可怕,关键是它的浓度。”胡教授说,此次长江野生鱼调查,发现其实鱼体里面毒素的浓度并不高。“这些浓度大多还在人体可接受的范围内。”

  胡教授说,没有必要谈“毒”色变。在她的研究生涯中,发现鱼的身上都带有一些“毒性”成分。“人类对自然的研究总是有局限的,就是水体中现在还有很多说不明的成分。”

  “我天天研究水,和里面的各种物质打交道,但我还是照样吃鱼。”胡教授说,现在我国的水产品“毒性”还在可控范围之内,但这份报告还是敲响了警钟。“政府当务之急是尽快摸清当前使用和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情况,特别是需要建立化工产品从"出生"到"死亡"的档案表,并加速出台管理规定,来逐步减少、限制并最终消除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使用和排放。”

  “调查数据本身并没有太多意义,但建立对化学品的管理体制已刻不容缓。”胡教授表示。(王娟)

(责任编辑:施晓娟)

共(2)页 首 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末 页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商务地带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
手机看中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