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数柜台空空当当。昨晚,热闹的崇文门菜市场也许是第一次显得如此空旷。(王溦 摄)

晚上八点,第一个柜台被清空抬出,“老崇菜”关门进入读秒阶段。(王溦 摄)
一纸封条告别了34年的光辉岁月。昨(16日)晚,继东单、西单、朝内三大菜市场之后,京城最后一个大型传统菜市场——崇文门菜市场在绵绵细雨中闭店谢客了。有人感慨,有人落泪。更多的人举起相机、手机拍照留念,将最后的“崇菜”留在自己的手中和心里。
按原定计划,老崇菜本应在昨晚8点准时闭店,但不舍的顾客们久久不愿离去。直到晚上8点半,在一遍遍的感谢声中,一名崇菜员工才在最后一道门上顺利地贴上封条。
崇菜34年的岁月就定格在这一刻。这座挑空的拱形建筑,留给人们的将是难忘的回忆。今天早晨,再次路过这座崇文门标志性的老建筑时,很多路人都忍不住要再次抬头看上一眼已经斑驳的“崇文门菜市场”六个大铜字。
现场1
美国人老白依依不舍
昨晚7点,即将闭店的崇文门菜市场里一片忙碌:有的工作人员正往面包车上搬运做面点的烤炉;身着红色工作服的售货员一会忙着收拾柜台,一会儿又被老顾客拉着拍照留影。有的顾客开始满场寻找带有“崇文门菜市场”字样的小票。有的顾客趁着闭店促销之际,最后一次在这里购买肉馅和蔬菜……时针一下一下地跳向8点钟,市场里不时闪烁着闪光灯,拍照的人也越来越多。忙碌中总带着伤感,微笑里总含着难舍的泪花。
在老崇菜闭店的最后一晚,一位金黄头发、穿着灰色运动服的洋面孔在人堆儿里分外显眼。走进店门后,他先是来到福棠苑卖茶的柜台,与两位售货员老友般热情地攀谈起来。接着,他又去了另外几个他常光顾的柜台,与售货员道别。
原来,这位“老外”中文名叫白云马。老白是美国人,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老白告诉记者,他1992年来到北京,一直住在崇文门菜市场附近。
从昨天下午,老白就来到崇文门菜市场,一直在市场里转悠。晚餐时间他找了一家附近的餐馆,匆匆吃过饭后,他又跑过来,准备最后再瞧一眼菜市场。“很难过,非常舍不得。”老白说,从他来中国生活工作,他每天的生活都离不开这里。过去老北京的四大菜市场,他不仅能一一说出,每一家也都去过。不过,他最喜欢的就是崇文门菜市场了,他认为这里应该保护起来,建一座中国菜市场的博物馆。
(责任编辑:高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