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市场 > 食品 > 行业资讯 > 正文
中经搜索

媒体:肉蛋奶中抗生素残留超标 威胁食品安全

2010年04月12日 09:38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瞭望》文章:嘴边的危险:禽肉抗生素残留

  养殖户对兽药、抗生素不合理使用让人担忧,肉、蛋、奶中抗生素的残留应引起高度重视

  “要养鸡,防病、治病是最要紧的事。鸡容易得肠道疾病,一得病就会几天不下蛋,所以要经常在饲料里添加红霉素、土霉素预防”,《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陕西省扶风县绛帐镇罗家村采访时,一位农民这样说。这个村是远近闻名的养鸡专业村,全村800户,最多时有一半从事养鸡。

  陕西省泾阳县兴隆镇许庄村是一个奶牛养殖专业村。饲养了14头奶牛的许庄村村民许义峰告诉本刊记者,乳腺炎、发烧是奶牛的常见病,治病离不了抗生素药物,他每年购买使用10来盒兽用青霉素。“不过,奶牛打了青霉素以后,要报告奶站老板,3天之内挤的奶由奶站老板另外处理,不进入统一销售的大奶罐。”

  本刊记者连日来在陕西调查发现,出于治疗、预防疾病和促进动物生长的需要,养殖户存在不合理使用甚至“滥用”抗生素的现象,由此形成了畜禽产品抗生素残留超标的安全隐患,不仅威胁人类健康,也制约着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尽快完善“有抗畜禽产品”进入市场的“防火墙”,有赖于主管部门加快制度建设、经费投入、技术研究。

  一些养殖户使用抗生素“很随意”

  陕西省是我国畜牧业生产的重要基地,去年底猪、牛、家禽的存栏量分别达1100万头、240万头、6000万只。本刊记者近日在陕西杨凌农业示范区、泾阳县、扶风县、兴平市等地走访了解到,一些养殖户对抗生素的使用“很随意”。

  受访的多位基层兽医反映,为畜禽治病的药物,现在有很多中成药,但从治疗效果上来说,还是西药快,抗生素用得也多,特别是一些中小规模的养殖户用药不规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兽医院院长王晶钰说:“养殖户对兽药,特别是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的现象让人担忧,肉、蛋、奶中抗生素的残留应引起高度重视。”

  对抗生素残留的规避,在一些规模养殖场做得较好。在西安现代农业综合开发公司畜牧开发公司,记者了解到,为打造“无抗奶”生产基地,这里奶牛吃自配饲料、有“运动场”,采用国际先进的机械挤奶设备,从而最大限度减少奶牛疾病的发生,进而减少抗生素的使用。奶牛生病后,一般尽量采用中药进行治疗。公司总经理秦海鹏介绍:“奶牛若使用抗生素后,会有几天休药期,在规定时间内对含抗生素的牛奶坚决废弃,确保奶源健康,有时一天要废弃约100公斤。”

  养殖业之所以存在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现象,缘自治疗疾病、养殖水平较低和饲料添加三大原因。

  “我感觉现在鸡发病的频率,比20年前多得多,”扶风县绛帐镇罗家村养鸡户罗瑞峰一脸无奈地说,“治病、预防要用药,也是没办法。”去年元月,他养的3000只蛋鸡因病死亡,直接损失3万多元。

  王晶钰指出,随着我国畜禽饲养集约化水平提高、活体流通增加,疾病预防尤显重要。面对比市场风险更为严峻的疾病风险,一些养殖户不得不为畜禽“下猛药”。

  在陕西省兴平市星光良种猪繁育养殖公司采访时,本刊记者看到不时有养猪户前来咨询生猪防病治病常识。公司总经理霍鸣新说,在规模养殖场,仔猪出生后的84天内要进行10道免疫程序,一些小规模的散养户做不到,很多人缺乏科学养殖技术和兽医知识,造成猪病多发的隐患。

  陕西省大荔县许庄镇东汉村养猪户唐振喜最近购买的87头仔猪,因感冒引起混合感染,病死37头。他说:“我们这也有兽医,但他们以卖药为主,对猪病的诊治水平一般。给猪看病,基本还是靠养殖户自己,主要还是凭经验。”

  本刊从畜牧兽医部门了解到,目前我国养殖业部分从业人员文化程度较低,不懂合理防疫、用药的方法,凭经验饲养、凭感觉用药问题突出。随着畜禽疾病复杂化,诊断难度加大,滥用药率较高。再加上一些养殖户不能严格执行休药期,易造成畜禽产品抗生素残留超标。

  据多位基层兽医介绍,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是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的另一原因。动物长时间低剂量摄入抗生素,可以削弱胃肠内有害微生物,抑制、杀死致病菌,增强抗病能力,同时可以刺激动物脑下垂体分泌激素,促进机体生长发育,从而加快增重速率。为此,一些养殖户为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可能在饲料中添喂抗生素。

(责任编辑:高蕾)

共(2)页 首 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末 页  
鍒嗕韩鍒帮細
商务进行时
商务地带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
手机看中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