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卫士”霍岱珊走出沼泽地

2009年11月05日 10:40   来源:北京青年报   

霍岱珊希望带动村民成立“农民环保合作社”

◎冯永锋

  2009年对“淮河卫士”霍岱珊和他所创立的民间环保组织“淮河水系环境科学研究中心”(简称“淮河卫士”)来讲似乎是转运的一年,先是“清洁饮水救助”项目获得“康师傅水创意公益提案竞赛”一等奖,奖金25万元人民币;紧接着“莲花模式”又获得了第三届“SEE·TNC生态奖”二等奖,奖金6万元人民币。

  其实,霍岱珊一直在获奖,仅2007年就获得了中国十大年度绿色人物、中国十大法制人物、中国生态小康建设“十大贡献人物”等称号,2008年他名列“改革开放三十年环保人物”。

  连续获奖带来的不仅是区区几十万元的资金或者良好的声望,带来的是工作方法的战略转型,带来的是“工作脾气”向温和与宽广的转变。对于“淮河卫士”而言,这似乎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

  霍岱珊说:“周边的状况正在逐步好转,可以这么说,现在,民间环保事业走出沼泽地应当不成问题了。”

  ■“淮河卫士”的任务是“一项监督,两项救助”,即长期监督淮河排污状况,以及农村的清洁饮水救助和医疗卫生救助

  2009年11月1日,北京雪花飘飘,园林工人拿着竹竿,帮助路边的花草抖落身上的积雪,每打落一些雪,小树就少了一次折胳膊断腿的可能。

  霍岱珊沿着雪后稀烂的人行道,向我跑来。他来京参加中国民间环保组织年会,趁着午间休息,赶来与我一起讨论“淮河卫士”的前景。他说,“淮河卫士”准备继续加快实施“拯救淮河希望工程”的力度,一方面构建淮河排污口监控网络,一方面对受水污染危害严重的区域实施“清洁饮水救助”和“医疗卫生救助”。

  未来会怎么样,谁也不知道,但未来可能怎么样,谁都会去幻想。淮河的水至今未变清,因此,继续关注淮河的水质保护,是他的业务主项。淮河两岸有不少村庄仍旧在患病,有的村庄被人称为“癌症村”,有的被人称为“高发病村”,有的村庄一直喝着饱受污染的水,有的村庄村民买纯净水度日……不过,有些村庄霍岱珊帮助安装了生物净水装置,有的村庄他则想帮助成立农民环保合作社。这事渊源颇长。

  1997年,他辞去《周口日报》摄影记者一职,孤身开始调查淮河的时候,他还没有想到,后来要帮助淮河边的村庄,安装水质净化设备。2004年,日本有个研究生物净水技术的华裔专家,看到霍岱珊的业绩,就与他商量,看有没有可能为饮用水被污染的村庄,免费提供净化水质的技术。技术是免费的,但修建这个设施的费用,得由他去筹集;修建的过程,得由他去组织和督导;修建后的运行,得由他去监控。自2004年起,“淮河卫士”陆续在淮河边的黄孟营、东孙楼、洼子庄修建了生物净水装置,效果比较明显。

  霍岱珊有些得意:“过去,淮河水质好的时候,大家可以在河里游泳,无论是井水河水,打上来做饭洗衣都毫无疑虑。后来,连地下几百米打上来的水也不能喝了。当前能够过渡的方案,要么是给各个村庄打更深的井,要么就是多安装这样的净水设备。我们的技术不用打深水井,不用铺地下管网,不用添加化学药剂,直接用微生物菌和光合作用,就能对受污染的水进行自然净化,流出来后就可以直接饮用。淮河边的这些农民,喝一吨这样的水,只需掏1元钱左右,一年大概需要花费50元左右。当然有时候也不方便,一是出水量小,二是水源得从井里泵上来,万一停电,就得由人工抬水。我想回去后再筹集些钱,安装一套管网,让水能够顺利流入,顺利流出。这些村民现在对淮河水质的监测非常积极,昨天有村民打电话说的是他们村边河流又有颜色了。在参与监控之前,村民对河流污染是非常无奈的。因此,有时候我想,村庄净水项目的实施已经使村民提高了环境意识和参与意识。”

  “淮河卫士”的工作可以概括为:一项监督,两项救助。一项监督就是对淮河排污口进行长期的跟踪调查和监督,霍岱珊认为这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行动;两项救助就是做清洁饮水救助和医疗卫生救助,虽然有些人认为这属于公共安全卫生的范畴,不是一个环保组织应该做的事情,但霍岱珊认为这也是很急迫的任务,如果在安装了滤水装置以后,疾病得到控制,那就能说明疾病和饮用水污染之间的关系。

(责任编辑:高蕾)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
手机看中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