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校办企业经销部成长为全球第五大饮料生产企业,娃哈哈董事局主席宗庆后当年始料未及;从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捕捉一条通达辉煌的新航线,“娃哈哈”至今坚信不移。30年改革开放无疑成就了一段中国史无前例的历史伟业。而宗庆后和他的娃哈哈,正是在这篇荣耀章节中,留下了一段民族品牌的热血传奇!
传说:让梦想照进现实
1987年6月12日,邓小平在会见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联盟中央主席团委员科罗舍茨谈话时指出,几年的实践证明,我们搞改革、开放的路子是走对了。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加快一点改革、开放的步子。
当时的中国,已经从改革开放中尝到甜头。而当年的宗庆后,还是杭州工农校办纸箱厂业务员。起初,他的合作伙伴就是两名退休老师。报纸上的领导人讲话,身边听来的一些新鲜的资讯,都使得宗庆后跃跃欲试。但究竟做什么,宗庆后一时找不到落脚点。不过他认识到任何事情都得从小到大,从微不足道做起。于是,他和他的伙伴靠着14万元借款,靠代销人家的汽水、棒冰及文具纸张赚一分一厘钱起家,开始了创业历程。
一分一厘赚来的钱,让宗庆后尝到了甜头。就在第二年,他开始为别人加工口服液。
通过这两年的创业经历,从汽水到口服液,宗庆后不但悄悄地赚了钱,更把目光开始放到长远。他发现,由于计划生育国策的实施,多数家庭都是只有一个孩子,“小公主”、“小皇帝”们从小娇生惯养,养成了不爱吃饭的不良习惯。如果开发一种适合孩子们饮用,并且有利于健康成长的口服液,无论是市场还是对于孩子的成长,都将是一个福音。于是,在他创业的第三年,杭州娃哈哈营养食品厂正式成立,开发生产以中医食疗“药食同源”理论为指导思想、解决小孩子不愿吃饭问题的儿童营养口服液。就这样,“娃哈哈”这个民族品牌在神州大地上横空出世了。
当年,一则“喝了娃哈哈,吃饭就是香”的广告在全国一炮走红。消费者的信赖、产品销量的不断增长,让宗庆后体验到创业丰收的喜悦。
梦想照进现实,希冀成为事实。1990年,创业不过三年的娃哈哈产值已突破亿元大关,完成了初步原始积累,发生在小学校园里的经济奇迹开始引起社会和各级政府的广泛关注。
而宗庆后,也因为“娃哈哈”成为一个真实的传说,让许多人羡慕和崇拜。但对于宗庆后与娃哈哈而言,这只是梦想的启程之旅,娃哈哈把目光投向了更远的未来……
传奇:“小鱼”吃掉“大鱼”
“娃哈哈”的成功,并没有让宗庆后沾沾自喜。他意识到,一个企业的长远发展,必须高瞻远瞩,走一条别人不曾走过乃至不敢走的道路来。
1991年,关于“娃哈哈”,关于宗庆后,再一次成为新闻的焦点。因为他作出一个“胆大包天”的决定——兼并杭州罐头厂。当年的“娃哈哈”尽管盛名远扬,但毕竟不过是一个只有140名职工的校办工厂,而杭州罐头厂则是拥有2000名员工的全国十大出口罐头企业。这样的“小鱼”吃“大鱼”在全国闻所未闻。何况,对于当时的大环境来说,苏联的东欧风波发生之后,一片“反和平演变”的喧嚣声,指责私营经济“挖国营经济墙脚”的声音也不时传来。
但“娃哈哈”没有选择退让,宗庆后更没有改变自己的决定。因为在他看来,这是市场经济的自然规律。何况当年仅140名员工的“娃哈哈”,1990年创利2224万元,1991年产值达到2.55亿元,利润可创3422万元,在银行里已存款6000多万元,具备了兼并的实力。
更为重要的是,当年市场上的“娃哈哈”供不应求,但“娃哈哈”本身由于场地限制,规模拓展受到束缚。如果兼并杭州罐头厂,生产罐头的流水线也形同空置,而稍加改造就可以生产“娃哈哈”产品。
于是,宗庆后前往杭州罐头厂,在炎炎盛夏面对罐头厂的200多名骨干,阐述了自己的主张,介绍了“娃哈哈”的成就,解答了职工对于“小鱼吃大鱼”的疑惑,当场赢得如雷掌声,兼并获得职工的支持。最终,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兼并只用了18天,就完成了两厂资产重组、结构调整和干部职工思想的沟通融合。
兼并3个月后,新组建的娃哈哈集团于当年10、11月两个月累计比9月份新增利润222万元,11月实现利润500余万元。原“杭罐”厂终于摘掉多年亏损的帽子,首次盈余了32万多元。从此“娃哈哈”逐步开始步入规模经营之路,而这段为人津津乐道的传奇故事也成为“娃哈哈”成长历程中最为重要的一步。
这是一个传奇,在改革开放30年的进程中,“娃哈哈”的这个传奇故事成为此后不少企业走出困境相效仿的模式。
“娃哈哈”这条畅游在改革开放浪潮里的“小鱼儿”并不满足于江浙本土。1994年,娃哈哈投身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移民建设,兼并涪陵三家特困企业,组建了娃哈哈涪陵分公司,以成熟的产品、成熟的技术、成熟的市场,辅以雄厚的资金实力及娃哈哈固有的品牌优势,使涪陵公司一举打开了局面,产值利税连年快速增长,成为三峡库区最大的对口支援企业之一,跻身重庆市工业企业50强。
1997年以来,在西进涪陵的成功基础上,娃哈哈再接再厉,在三峡坝区湖北宜昌、国家级贫困区湖北红安、四川广元、吉林靖宇及沈阳、长沙、天津、河北高碑店、安徽巢湖等26省市建立了40余家控股子公司,均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外地分公司的产值占到整个集团公司的近一半,不仅成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同时也使娃哈哈实现了销地产,发展成为中国最大、最强的饮料企业,取得了“双赢”,达到了互惠互利的目的。
“娃哈哈”这个品牌的成功,让宗庆后有了更大的雄心壮志。1998年,娃哈哈经过十多年的历炼,推出“中国人自己的可乐――娃哈哈非常可乐”,在饮料界主动扛起了向国际大品牌挑战的民族工业大旗。自1998年5月投产以来,非常可乐异军突起,现年产销量已超60万吨,与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形成三足鼎立之势,打破了非常可乐推出市场时一些人的“非常可乐,非死不可”、“非常可乐,非常可笑”的预言,鼓舞了广大民族品牌参与国际竞争的勇气和信心。
2007年,娃哈哈的饮料销售量688.6万吨,全年营业收入258亿元,仅次于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吉百利、柯特这四家国际著名企业,成为国际饮料市场的新生力量,均排位世界第五,在进入世界500强的五家饮料企业中,娃哈哈的利润排位第四。
传承:让辉煌永不止步
2008年,由于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我国的对外贸易受到严重阻击;石油、钢铁等生产要素价格的不断飞涨、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攀升,使不少企业举步维艰;宏观经济政策有效地阻止了经济发展从偏快转为过热,但也有一大批企业资金链面临中断的危机,有的面临破产。今年上半年,全国主要农产品价格指数上升22.94%,食品价格上涨20.4%,企业家信心指数下滑超过8%,消费者信心指数同比下降3.4%。
在这场来势汹汹的危机中,娃哈哈竟然创造了又一个奇迹,在寒流中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产能、销量、利润都得到了大幅增长。销售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34.5%,营业收入增长31.5%,利润增长38.47%,而利税总额,则增长了34.7%。据国家统计局工业交通统计司提供数据支持,中国行业企业信息发布中心发布了2007年度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信息,以营收为依据,娃哈哈名列中国制造业500强的第97位,中国企业500强的第155位,以企业集团的资金利税率和负债情况等24项经济指标为依据,娃哈哈的竞争力上升到500强的第51位。而分析娃哈哈20年的发展,年平均增长幅度达到70%!
这是一份了不起的答卷。宗庆后说,战略决定成败,在企业的发展战略上,企业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指导思想,但是必须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注重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把加快发展的着力点转到促进技术进步、优化产品结构、加强内部管理、提高质量效益上来,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慎重处理产能扩张,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
也许,这些可以理解为宗庆后的“法宝”,不屈不挠,传承着“娃哈哈”创业之初的韧性与勇气,始终让“娃哈哈”站立在改革开放的最前沿。
“公司将进一步扩大销售网络、扩大销售面。并要求销售公司、生产部提早落实制定各省销售分公司所在地分公司09年的销售计划、生产计划、销售品种,为明年销售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好准备。同时,组织强劲的外销班子,主动出击国际市场。”这是宗庆后对于2009年公司业务开展的一段谈话,也正是“娃哈哈”新年度的宣言书。
成长于改革开放的“娃哈哈”,挺立在时代潮头,用青春的书写过一段传奇之后,将更加成熟与自信,面对前行途中的艰难险阻,还一定能够创造更大的奇迹,让辉煌永不止步!
(责任编辑:丛嘉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