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市通州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康洁餐具配送中心出具的检验报告。本报记者 吕福明 摄
100多家工厂上规模不达十家
“每天北京市使用的消毒餐具达到40万套,这个市场才刚刚打开,我们测算了一下,真正发展起来预计能够有200多万套的需求。”一家名叫“喜乐迪”相对较正规的餐具消毒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而现在北京市在工商部门登记的做消毒餐具的企业就有上百家。但实际上,这里面真正正规的还不到十家,其他的大多也是小作坊,没有登记还在生产的黑作坊更是不计其数。”
“我们这样相对正规的企业都快被挤垮了,这几个月来我们的客户少了三分之一还要多。”这位经理指着办公室空了一半的客户档案柜告诉记者,“这些小作坊供给饭店每套才四毛到六毛钱,而我们的成本都在每套6毛五分钱,量少了还要更高些,所以我们根本没有办法和他们竞争,而饭店只看价格,因此我们只能白白的看着他们把客户抢走。”在他的介绍中,记者了解到,如果按照购买正规洗碗和消毒以及塑封全自动生产线,并且用纯净水清洗,严格高温消毒,使用正规的清洗剂,这样的成本每套要在6毛5到6毛7之间,而这必须是在保证量在一万套左右。“我们现在量每天只有7千到8千套,每套价格为8毛到1.1元,刚刚能够持平日常成本。我从2007年开始投入了200多万了,根本收不回来。”
“早知道这个行业这样乱,当初我根本不会进来。”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不是监管不力,坦白说,根本就是没有监管。”记者了解从工商及卫生部门了解到,消毒餐具从2004年底起,国家取消了卫生部门对消毒服务机构的卫生许可,消毒餐具公司注册时不用事先取得卫生许可,就能办理营业执照。据这位负责人透露,卫生部门和质检部门也没有出台任何标准对消毒餐具是否合格进行规定,所谓的检疫报告,也是参照卫生部门规定餐馆后厨餐具清洗标准.“就是这样的检查,也是我们自己把餐具送到检疫部门,交钱后人家才给出报告。”他告诉记者。
“随便到工商登记一下,买好餐具,雇几个工人,找个边远的郊区租个小房子就可以干了,没有标准,无人监管才是造成这个行业这样混乱的根本所在。”这位负责人无奈地说。
采访札记:事关群众卫生安全 监管部门必须负起责任
(责任编辑:高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