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桥米线涨幅达50% 昆明市民呼吁政府进行干预

2008年05月06日 11:07   来源:中国经济网综合   王宗林
昆明市民呼吁政府对米线涨价进行干预(图)
    昆前路一建新园米线涨价,原先的价格已经被遮住,现在的价格是12元。起实习生张明军/摄
  

    昨天(5日)下午,市民李先生致电时报热线5353000,称位于北京路滇池电影院斜对面的建新园,在五一期间突然涨价,8元的过桥米线涨到12元,涨价幅度达50%。

    在该店列出的价格表上,曾经8元/套的过桥米线,已经被白色胶带盖住;而普通米线的价格起点在4.5元以上。记者到达该店的时间是下午5点40分,店内只有两名顾客,吃的是小吃,并没有选择米线。负责收银的男性服务员说:“过桥米线已没有8元的了,起价就是12元。”当问及为何与其他分店价格不一时,他说:“我们是加盟店,不是分店,价格当然不一样。”

    记者随后联系建新园总公司,然而始终没有人接电话。

    市场调查

    名店:

    福华园营业额下滑千元

    昨天,记者就桥香园、建新园、福华园等米线名店涨价后的营业情况展开调查。

    12点20分,福华园建设路分店内的上座率为60%左右。“与涨价前相比,近几天来的日营业额下降了近千元。”该店负责人张女士坦言,福华园是根据“帽子”的种类调整了价格。“现在客源确实有所减少,原来每天的营业额有4000多元,现在只有3000多元了。”记者试图采访建新园和桥香园的负责人,但是得到的答复都是“负责人不在,我们不清楚销售情况。”

    普通店:

    生意火爆不涨价

    与名店相比,普通米线店的生意却非常火爆。12点40分,万丰小锅米线大观商业城分店座无虚席,站在门前排队等候的顾客有10多人。同样,万丰大观路店也有10多位顾客等待就餐。

    即使是下午1点30分,白马小区的一些米线店仍保持着客满状态。在一家只有10平方米的小店内,先来的客人还未吃完,后来的客人就已站在旁边等待。收银、收碗、煮米线、端米线,服务员忙得不可开交。老板介绍,这几天的生意与平常不相上下,“我们这种小店,主要靠量来支撑,只要能薄利多销、经营得走,就坚决不会涨价。”

    律师说法

    政府有权实行价格干预

    云南大韬律师事务所伍开国律师表示,企业不仅要追求经济利益,也应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应遵循公平、合法、诚实、信用的定价原则,为消费者提供价格合理的产品和服务。行业协会更要加强自律,强化管理,遵守价格法律法规,积极引导企业合法经营,共同维护市场物价稳定。“如果出现了价格‘垄断联盟’,政府部门应该进行调查处理。”

    伍开国证实,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及2008年1月修订出台的《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国务院关于修改〈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的决定》及《关于对部分重要商品及服务实行临时价格干预措施的实施办法》等,政府有权对部分重要的居民基本生活必需商品及服务,实行临时价格干预措施。对相互串通、操纵市场价格、损害其他经营者或消费者合法权益等行为,将处以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5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1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或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吊销营业执照的处罚。

    他认为,对于民意呼声,政府的调控应遵循经济规律。如商品涨价在正常的幅度内,原因合情合理,政府就不能仅因民意而实行强制性定价。同时,在政府发挥职能作用的过程中,要防止行政干预冒充宏观调控。“政府为民众谋福利,不仅需要善良的动机,更需要丰富的智慧和高超的技巧。”(记者张波实习记者陈莉莉)

    民众声音

    涨价的依据到底在哪里?

    昨天,众多读者致电本报,就米线名店集体涨价发表看法。大家一致追问,涨价的依据到底在哪里?同时也都质疑,难道就没有相关部门出面干预吗?

    市民方先生说:“几家店一起涨价,是不是商量好的?我看很有‘垄断’的嫌疑,我们的感觉就是店大欺人!企业自主定价就没有人管吗?是不是想涨多少就涨多少?”

    市民王女士说,就算桥香园、建新园、福华园等都是有自主定价权的企业,但自主定价也应得到相关部门的审核、认可。“他们这种说涨就涨的态度也太霸道了!希望有关部门迅速介入调查。”

    云南美食网首页的“热点关注”栏目,昨天的头条就是《昆明米线“集体涨价”》。网友在文章后纷纷以“利润比以前更大了”、“太离谱了”等为标题做出评论:“政府有关部门应出面管管!不能餐厅说涨多少就涨多少!”(发表于5月5日10点51分)

    彩龙中国网的社区内,网友白兔在4月30日就发出题为“小碗米线又涨啦”的帖子,讲述自己在福华园吃米线遭遇涨价的事情。网友们纷纷跟帖:“反正物价就是上涨,吃不起就不吃罢了。”“对啊,吃不起米线,还可以吃炸洋芋嘛。”大家认为:“(商家)都是打着‘样样都涨’的幌子涨价的。”

    一位网友还提到了兰州物价部门对牛肉面限价的先例。“兰州有关部门只规定了价格,没规定面的质量和数量,这样是没有用的。”他认为,限价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也没有实际作用,昆明不应效仿。但更多的网友却呼吁,政府应介入并适当管理,相关部门应给出明确意见。“希望权威人士给出1碗小碗米线的实际成本,科学的物价管理措施是很必要的!”“建议物价局去查查,给出涨5角、涨2元的依据到底在哪里?”

    能否把米线列入生活必需品?

    米线三番五次涨价,许多市民坦言,就好比看到一个老朋友突然“改头换面”,疑窦丛生,极度不适。市民戴先生昨日向本报热线长达10分钟的分析、倾诉发人深思。他说,建议物价部门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将米线列入监管范围,“毕竟它对于昆明人来说,实在是太重要太重要了。”

    他说:“一碗米线引发的风波,其本质是民生民意遭遇法律法规。在国家、省、市发改委的价格备案名单或临时干预范围内,我们看不到米线的影子。于是,一系列矛盾出现了。2.5元的限制价格容易出台,但谁来监督其质量、分量?是不是也应统一制定制作标准和标准重量呢?换句话说,当每个环节成本都在上涨的时候,我们拿什么来保证依旧廉价的终端产品没有偷工减料?再进一步,一纸‘成本上涨’的口气竟如此理直气壮,能不能说明涨价的依据呢?为什么是5角而不是3角、4角呢?为什么是2元而不是1元、3元呢?”

    他认为,民意必须顺应,而法律法规及市场规律也必须受到尊重。一碗小小的米线此时已是矛盾交织,同时考验着企业、市民和政府有关部门。“其实在规定价格干预范围时,应充分考虑各地的实际情况,并以此作为依据。”他建议,省、市的物价主管部门将米线列入监管范围,因为米线对于昆明人来说,是名副其实的“生活必需品”。(记者尚勤实习记者平璐)

    本地连线

    兰州:牛肉面价是最重要的民生价格

    去年1月1日起,兰州市多家面馆的牛肉面价格从原先的2.2元/碗涨至2.5元/碗。6月16日,兰州市西固区的50多家牛肉面馆再次集体涨价,2.5元/碗的大碗牛肉面涨至3元,小碗也从2.3元涨至2.8元。

    “6月26日,物价、工商、卫生等部门联合对牛肉面价格实行最高限价:普通牛肉面馆,大碗售价不得超过2.5元,小碗与大碗差价为0.2元。”兰州市物价局副局长魏立中昨天在电话中说,当时,国家发改委官员曾公开指出,这种做法“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略欠妥当”。“随后,我们以国家发改委不了解牛肉面对兰州市民的重要性,和限价经甘肃省物价局授权为由,坚持限价的必要性和正确性。”

    限价得到了大多数兰州市民的支持。但在一片欢呼声中,一些专家的担心也渐渐在公众视野中受到关注:“只单纯规定价格,不规定分量和碗的大小,会让限价缺乏立足点和执行依据。”而上海《新闻晚报》的一份调查更是令人尴尬:55%的兰州市民不在乎价格,只在乎质量和分量。

    到去年12月,众多面馆又将牛肉面价格悄然回调到大碗3元、小碗2.8元。对此,魏立中再次强调:“牛肉面价格就是兰州人心目中最重要的民生价格。”

    重庆:小面涨价靠市场竞争调节

    今年初,重庆人早餐的首选小面(类似于云南的卤面)也涨价了,从以前的2元/碗涨到2.5元、3元、3.5元/碗,涨价理由是成本上升。重庆市民就此质问重庆市物价局:“为什么不对小面限价?”

    该局副局长刘卫东昨日在接受本报电话采访时称,物价部门非常关注小面的价格问题,但价格管理一般分为3种形式:政府定价——主要针对一些垄断商品和公共服务、市场指导价、市场调节价。“对于已充分竞争的商品和服务,现在一般都实行市场调节价,小面就属于这种情况,应当由经营者自主定价,政府一般情况下不宜干预。”他说,兰州市虽对牛肉面价格进行了干预,但效果非常差。“因此,目前来看,重庆小面价格仍主要通过市场竞争来调节。”(记者尚勤实习记者平璐)

    相关动态

    蒙自米线也涨了

    蒙自是过桥米线的故乡,早点吃米线成了当地人的习惯。细心的市民发现,最近蒙自的小碗米线悄然涨价了,而过桥米线的价格虽没有变,但配料和分量却明显减少。而红河州其他地方也不例外,大、小碗米线均小幅度上涨。

    蒙自县南湖边一家“新安所菊花过桥米线店”内,小碗米线由原来的3元涨至3.5元;据顾客反映,米线“帽子”也比以往要少点。工作人员说,大、小碗米线涨价是因为米线价格上涨,原来水米线零售价是1.6元/公斤,现在涨至2元/公斤;加之肉价也在上涨,迫于成本的压力,每碗涨了0.5元。“过桥米线尚未涨价,我们还在观望,不排除涨价的可能。”(来源:都市时报)

(责任编辑:杨学燕)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
手机看中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