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成为全国首个人道屠宰试点省份。从2008年起,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始人道屠宰培训,目前,中国的人道屠宰草案已经起草完毕(12月17日《河南商报》)。
又是“试点”,又是“培训”,又是制订“草案”——“人道屠宰”搞得这么郑重其事,究竟是为了什么呢?有关方面的解释倒也很直白:“通过人道屠宰,猪肉的品质会更好。也就是说,人们吃到的肉会口感更好,更健康。”
原来如此!如果仅仅是为了这些,那我倒要问问:假如不影响肉的口感和营养,我们是不是就可以虐杀动物呢?如果有利于提升肉的口感和营养,我们是不是就应该鼓励虐杀动物呢?实际上,很多残忍的吃法,如“活杀”、“活煮”、“活烤”等,其理由恰恰和“人道屠宰”是一模一样的:“口感更好,更健康”。
甘地曾经说过:“从一个国家对待动物的态度,可以判断这个国家及其道德是否伟大与崇高。”以此为标准来衡量,则我们的道德是既不伟大,也不崇高的。相反,“人道屠宰”倒是凸显了我们的虚伪和残忍:表面上看起来是把人道主义的原则扩大到了动物,而内心深处却在盘算着怎样吃它的肉更有利。如果我们把“人道屠宰”时养成的这套虚伪作风,带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来,那岂不是会人人自危?难怪康德会这样警告:“人必须以仁心对待动物,因为对动物残忍的人对人也会变得残忍。”
其实,世界上之所以会出现鼓励“人道屠宰”的潮流,其出发点,绝不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动物的肉或者毛皮,而是基于这样一个判断:动物我们和人类,都是地球生命大家庭中的平等一员,诚如进化论的创立者达尔文所言:“我们的动物——在疼痛、疾病、死亡、苦楚和饥饿方面是我们的兄弟,在最劳累的工作上是我们的奴隶,在我们娱乐中是我们的伙伴——它们全部也都是从一个和我们共同的祖先生下的,我们全体可以归并在一起。”
正因为如此,人类就无权因为自己的强大就可以随意地虐待它们。我们必须认识到,在地球上,“人类不是唯一具有个性特征的动物,不是唯一能进行理性思维、解决问题的动物,也不是惟一能体验欢乐、悲哀和绝望的动物,尤其不是惟一懂得心理和肉体痛苦的动物”,善待动物的理由不是别的,而是普遍的人道主义原则。
在这个问题,最容易遭遇的反诘是:“既然如此,那人类为什么还要吃肉呢?”这个问题其实也不难回答:如果把人性理解为兽性和神性的结合体的话,那么吃肉体现了人性中兽性的一面,这是在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保留下来的生活习性,一时还难以和它一刀两断。但人类继续吃肉却并不意味着就可以虐杀动物,恰如我们现在无法取消战争,但却不再容忍使用化学、细菌等残忍的武器,不再容忍虐待战俘,现在无法取消死刑,但却不再容忍使用凌迟一类的酷刑一样,这体现了神性对兽性制约的一面。
因此,只有坚持“人道屠宰”的人道主义的目标,我们才会始终如一地善待动物,这才能说是人道主义的胜利,而不是人道主义的虚伪或失败。而人类也才能从“人道屠宰”中真正获益:更少的兽性,更多的神性,“并最终实现我们独特的品质:人道主义!”(珍.古道尔语)
(责任编辑:高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