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首页 > 产业市场 > 食品更多新闻 > 正文
 
"统一鲜奶标识"事件:奶业标准纷争 纸业巨头较劲

2004年09月24日 09:40
吴长亮
    “鲜奶是什么?”问题简单,答案却很复杂。9月初,中国奶业协会在烟台召开年会,协会副理事长魏克佳召集上海、北京等地方奶协举行“小型会议”,商定成立“鲜奶标识管理委员会”,准备在牛奶盒子上贴上鲜奶标识,明示消费者。

    看起来好事一桩,但是,由于与会者清一色是“巴氏奶派”企业的领导,惹得“常温奶”企业极度不满。“鲜奶标识,不能由‘巴氏奶’一伙说了算!”9月23日,伊利牛奶技术部门负责人张智武博士在北京约见记者,她认为推行鲜奶标识计划,纯粹是不负责任的概念炒作。

    关于“鲜奶”的概念的争论,再次走到舆论的前台。

    台前:奶业巨头的“圈地”宏图

    根据生产工艺,我国的奶制品厂家可以大致分为巴氏奶派和常温奶派,分别采用巴氏杀菌法和UHT灭菌法。前者将鲜奶直接进行冷藏、杀菌处理,然后销售,一般把保质期定为3天左右,也叫巴氏奶;后者采用的是对产品进行135摄氏度下4秒时间的超高温杀菌处理,产品可以保存6到7个月。

    以光明和三元为代表的巴氏奶派认为,超高温灭菌会导致乳制品营养成分流失,几个月保质期的牛奶怎么可以称作鲜奶?但是,以伊利和蒙牛为代表的常温奶派却认为,是否为鲜奶,区别在于生产原料,而不是生产工艺。“同样用活鱼烧菜,你不能说清蒸的是活鱼而红烧的不是。”张智武幽默地比喻说。她表示,推行鲜奶标识应该是所有巴氏奶与常温奶企业的事情,烟台会议只有几家巴氏奶企业参与,实际上就是想把常温奶派排除在外。

    从市场格局上看,巴氏奶正在步步紧逼。2003年6月底,中国奶业协会就在北京举办“鲜奶标识与奶业健康发展研讨会”,光明、伊利、蒙牛、完达山等乳制品企业和奶协达成共识,准备在2003年底出台鲜奶标识规定。今年8月19日,上海也召开过类似会议。有关人士透露,成立“鲜奶标识管理委员会”的动议就是在那次会议上提出的。今年6月,成都和上海均推出巴氏鲜奶标识。

    烟台会议更是让伊利等常温奶派企业感到了空前压力。一家企业的营销代表表示,排除了常温奶的鲜奶标识计划,实际上是对常温奶派筑起了市场壁垒,是一次营销进攻,目的在于“圈地”。张智武警告说,目前完全处于挨打局面的常温奶派企业,很可能联合抵制鲜奶标识计划的推广。

    幕后:国际资本用心良苦

    巴氏奶和常温奶派的台前“对杀”引人注目,更为激烈的争斗却隐藏在幕后。知情人士透露,不管是巴氏奶还是常温奶,都有着强硬的后台———国际包装业大鳄。巴氏奶采用的是美国国际纸业公司生产的屋顶盒式包装,而常温奶派采用的是瑞典利乐公司的包装。

    据悉,美国国际纸业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屋顶盒”包装企业,去年销售额达250多亿美元。而利乐公司是全球最大的软包装供应商,在中国的无菌包装机和无菌包装材料市场占有90%以上的份额,其中70%的生意集中在乳品行业。仅2001年,伊利生产的20万吨超高温处理奶就采用利乐包装。国际纸业和利乐基本上同时在上个世纪90年代进入中国市场,利乐如日中天,国际纸业却一直打不开局面。

    今年8月19日在上海召开的会议,就是国际纸业出资的,这家企业在此次鲜奶标识推广中扮演了“推波助澜”的角色。早在今年6月,国际纸业先后与光明乳业、新希望乳业分别达成战略联盟协议,上海和成都的巴氏鲜奶标识就是他们联合推出的。在此次烟台会议上,国际纸业代表陈易一甚至直言不讳:“打仗是需要枪的,而我是给你们提供子弹的。”业内据此普遍认为,国际纸业希望在鲜奶包装项目上后发制人,从利乐手中争抢中国乳业这一块大蛋糕。而利乐则欲通过支持常温奶派,巩固其优势地位。

    消费者:知情权在哪里

    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是,常温奶派和巴氏奶派有着不同的协会背景,巴氏奶派倚仗中国奶业协会,而常温奶派依靠着乳制品协会。乳业巨头各唱各调,其实也是协会在较劲,而糊涂的只是消费者。中国消费者协会的一位专家表示,鲜奶标识的难产,说明中国行业标准形成机制的不成熟,更反映出行业协会的不成熟。一般来说,不管是政府主管部门的推动,还是行业内部龙头企业的发起,都应该有一个规范的程序。像目前这种两大派别各自为阵的局面,只能导致消费者的无所适从。

    而且,去年初的一场争论还没有定论。2003年初,媒体曝光有的奶制品企业用进口廉价奶粉勾兑生产“还原奶”,但在市场上以“鲜奶”名义出售。无论巴氏奶派还是常温奶派,都不能洗脱“还原奶”的嫌疑。但是,即便如今也没有谁能说清楚,巴氏消毒后的“还原奶”到底算不算鲜奶。

    虽然奶业协会副理事长魏克佳坚持认为,有条件的可以试行鲜奶标识,但是普通消费者还是要犯嘀咕:今天我该喝什么奶?一位专家说得好,“鲜奶标识”的争论不休,折射出行业标准制订的困境。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