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市场 > 食品 > 本网专稿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粮集团陈志刚:“数字赋能”为消费者贡献更安全、优质、健康的食品

2022年08月29日 20:30   来源:中国经济网   

  由国务院食品安全办指导,经济日报社主办,中国经济网承办,主题为“共创食安新发展 共享美好新生活”的第十三届中国食品安全论坛8月29日在京举办。图为中粮集团质量安全管理部总监陈志刚发言。中国经济网记者裴小阁/摄

  中国经济网北京8月29日讯(记者 苗苏) 2022年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今日在北京启动,今年宣传周的主题是“共创食安新发展 共享美好新生活”。中粮集团质量安全管理部总监陈志刚在同日举行的第十三届中国食品安全论坛上作了题为“共建‘数字食安’生态圈,共享美好健康新生活”的发言,重点介绍了中粮集团在食品安全数字化建设方面进行的有益探索和进展。

  陈志刚在发言中说,中粮集团在食品安全的数字化建设方面进行的有益探索主要集中在以下七个方面:

  一是在顶层设计上,中粮集团坚持从五个方面进行“数字食安”顶层设计。首先在设置数字化的食品安全体系上坚守一个基本的打法,对标国际一流,对照国际标准化、国内的标准,对标标杆企业。第二是把这些年国家要求的机械化、信息化的管理、智能化的管控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无人化管理、无人化作业的“黑灯工厂”,推进本职安全水平提升。第三是在系统管理过程中坚守全生命周期的闭环管理,系统化、结构化的分解,使中粮的管理过程不仅仅是规范化,而且是模块化、表单化、指标化、数字化。第四是依靠业内先进的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等先进技术为依托,实现管理的过程。第五是借助结构化的设计,实现集团到各个产业公司、到工厂层面上,管理的层级化、结构化、模块化和指标化。

  二是强化风险监测预警,怎样体现抓早抓小、重在预防的角度上,建立法规监管平台、疫情舆情的监测平台和在线的监测预警平台,通过这些平台的实施,及时的提示问题、发出预警、纠错、改进,体现了工作的常态化的反思改进机制。

  三是在培训教育方面,为了解决基层一线企业的培训难、培训质量不高、培训时间、培训挤占监管时间、监管的资源、监管的投入问题,中粮在集团层面上开展顶层设计,开发了基层工厂食品安全培训的基本课程,把基层培训的课程搬到线上,通过规范化的培训课程,总部开发,工厂学习,极大提升了培训的效率和质量。

  四是在可追溯体系上,围绕这些年各个链条怎么形成闭合管理,用信息化的手段形成全生命周期,上可以追溯,下可以溯源,形成全程闭环的管理。

  五是在检测检验方面,把产品的比对、产品的一些基本信息进行了信息化的管理。检测检验的结果,对每一个链条进行长期大数据的跟踪和分析。另外对每个实验室的能力情况进行动态的跟踪验证,相当于保健卡,进行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对每一个产业链进行全过程的管理。

  六是监督检查环节。中粮集团通过大数据的方式,通过数字化的手段来检查监督检查的问题,尝到了甜头。工厂实行基本信息的电子信息化,通过线上远程的技术条件能力建设,既解决了异地监管的问题,也解决了监管的效能、监管的质量、监管的规范化问题。

  七是对每一个工厂开展绩效评估,用信息化的工具,通过线上的形式,可以看到工厂自身的评价,看到每个专业化、每个产业链的自我评价。

  陈志刚表示,在“数字食安”的护航与助力下,中粮食品安全管理绩效稳步提升,产品政府抽检合格率连续保持在100%,福临门、长城、蒙牛、中茶、中糖、香雪、家佳康、酒鬼酒等一系列好品牌、好产品,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他表示,未来,中粮将一如既往推动“数字食安”建设,与政府部门、行业同仁一道共创“数字食安”生态圈,共促食品行业新发展,“数字赋能”为消费者贡献更安全、更优质、更健康的食品。

(责任编辑:王惠绵)

鍒嗕韩鍒帮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

中粮集团陈志刚:“数字赋能”为消费者贡献更安全、优质、健康的食品

2022-08-29 20:30 来源:中国经济网

  由国务院食品安全办指导,经济日报社主办,中国经济网承办,主题为“共创食安新发展 共享美好新生活”的第十三届中国食品安全论坛8月29日在京举办。图为中粮集团质量安全管理部总监陈志刚发言。中国经济网记者裴小阁/摄

  中国经济网北京8月29日讯(记者 苗苏) 2022年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今日在北京启动,今年宣传周的主题是“共创食安新发展 共享美好新生活”。中粮集团质量安全管理部总监陈志刚在同日举行的第十三届中国食品安全论坛上作了题为“共建‘数字食安’生态圈,共享美好健康新生活”的发言,重点介绍了中粮集团在食品安全数字化建设方面进行的有益探索和进展。

  陈志刚在发言中说,中粮集团在食品安全的数字化建设方面进行的有益探索主要集中在以下七个方面:

  一是在顶层设计上,中粮集团坚持从五个方面进行“数字食安”顶层设计。首先在设置数字化的食品安全体系上坚守一个基本的打法,对标国际一流,对照国际标准化、国内的标准,对标标杆企业。第二是把这些年国家要求的机械化、信息化的管理、智能化的管控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无人化管理、无人化作业的“黑灯工厂”,推进本职安全水平提升。第三是在系统管理过程中坚守全生命周期的闭环管理,系统化、结构化的分解,使中粮的管理过程不仅仅是规范化,而且是模块化、表单化、指标化、数字化。第四是依靠业内先进的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等先进技术为依托,实现管理的过程。第五是借助结构化的设计,实现集团到各个产业公司、到工厂层面上,管理的层级化、结构化、模块化和指标化。

  二是强化风险监测预警,怎样体现抓早抓小、重在预防的角度上,建立法规监管平台、疫情舆情的监测平台和在线的监测预警平台,通过这些平台的实施,及时的提示问题、发出预警、纠错、改进,体现了工作的常态化的反思改进机制。

  三是在培训教育方面,为了解决基层一线企业的培训难、培训质量不高、培训时间、培训挤占监管时间、监管的资源、监管的投入问题,中粮在集团层面上开展顶层设计,开发了基层工厂食品安全培训的基本课程,把基层培训的课程搬到线上,通过规范化的培训课程,总部开发,工厂学习,极大提升了培训的效率和质量。

  四是在可追溯体系上,围绕这些年各个链条怎么形成闭合管理,用信息化的手段形成全生命周期,上可以追溯,下可以溯源,形成全程闭环的管理。

  五是在检测检验方面,把产品的比对、产品的一些基本信息进行了信息化的管理。检测检验的结果,对每一个链条进行长期大数据的跟踪和分析。另外对每个实验室的能力情况进行动态的跟踪验证,相当于保健卡,进行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对每一个产业链进行全过程的管理。

  六是监督检查环节。中粮集团通过大数据的方式,通过数字化的手段来检查监督检查的问题,尝到了甜头。工厂实行基本信息的电子信息化,通过线上远程的技术条件能力建设,既解决了异地监管的问题,也解决了监管的效能、监管的质量、监管的规范化问题。

  七是对每一个工厂开展绩效评估,用信息化的工具,通过线上的形式,可以看到工厂自身的评价,看到每个专业化、每个产业链的自我评价。

  陈志刚表示,在“数字食安”的护航与助力下,中粮食品安全管理绩效稳步提升,产品政府抽检合格率连续保持在100%,福临门、长城、蒙牛、中茶、中糖、香雪、家佳康、酒鬼酒等一系列好品牌、好产品,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他表示,未来,中粮将一如既往推动“数字食安”建设,与政府部门、行业同仁一道共创“数字食安”生态圈,共促食品行业新发展,“数字赋能”为消费者贡献更安全、更优质、更健康的食品。

(责任编辑:王惠绵)

查看余下全文
鍒嗕韩鍒帮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