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市场 > 能源 > 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藏格矿业上半年净利超20亿元 碳酸锂低成本优势持续凸显

2023年07月25日 07:42   来源:证券日报   

  本报记者 李立平

  7月24日晚间,藏格矿业发布2023年半年报显示,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7.96亿元,同比下降20.33%;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20.26亿元,同比下降15.46%。公司生产经营、业绩情况符合预期,主要经营指标保持行业领先水平。

  藏格矿业表示,报告期内,面对全球经济复苏放缓,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国内经济逐渐转好总体保持恢复态势,大宗商品价格波动频繁,国内氯化钾、碳酸锂市场价格大幅波动等复杂多变的经营环境,公司稳步实施经营计划,不断提升公司治理水平,持续提质增效,不断提高技术管理和生产效率,提升研发创新能力,加大产学研投入,持续规范采购管理,全力稳产稳销,稳中求进提升经营业绩。

  半年报显示,报告期内,公司实现氯化钾产量53.06万吨,同比增长15.50%;实现销量58.97万吨,同比增长19.35%。

  上半年,公司实现碳酸锂产量4507吨,同比下降5.51%;实现销量4865吨,同比增长1.21%。公司碳酸锂平均售价(含税)26万元/吨,同比下降34.67%;平均销售成本4.15万元/吨,同比上升24.17%,主要由于第一季度气温较低,原材料中锂离子浓度下降,导致物料消耗增加,成本上升。

  藏格矿业在半年报中提到,“公司地处西北地区青海,拥有察尔汗盐湖丰富的钾锂等矿产资源,为公司生产氯化钾、碳酸锂提供了充足而可靠的原料保障,在成本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作为青海察尔汗盐湖开发的重要参与者,公司通过与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进行产学研合作,凭借固转液技术实现盐湖低品位固体钾矿的合理开发;凭借自主研发的“一步法”提纯电池级碳酸锂技术,解决了超低浓度卤水提锂的世界级难题,将锂回收率稳定在95%以上。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爆发,国内主要锂盐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幅度较大。回顾过往数据,在2021年年初,电池级碳酸锂的价格仅为每吨5万元左右;到2022年年底,碳酸锂最高价格涨至约60万元/吨。2023年初至2023年4月底,碳酸锂价格下跌探至约18万元/吨的低位,目前暂时稳定在约30万元/吨的价位。锂价宽幅的波动不利于国内锂电产业链平稳的发展。

  不过,广州期货交易所碳酸锂期货合约于7月21日起上市交易,碳酸锂期权合约于7月24日起上市交易。

  藏格矿业董事会秘书李瑞雪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此次碳酸锂期货和期权的上市,将有助于锂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通过金融衍生工具来合理规避碳酸锂价格波动的风险。

  公开资料显示,藏格矿业扎根青海察尔汗盐湖,依托724.35平方公里的盐湖资源,专注于国家战略性矿产资源钾锂的投资和开发;通过股权投资,在经营端形成了以钾、锂、铜三大资源互为依托的业务结构。

  半年报还称,2023年上半年,公司坚持不断加强内生增长动力,夯实发展基础,外扩资源,增强发展潜力和空间,创造了良好的经营业绩。

  藏格矿业表示,公司将不断加强设备更新、不断优化工艺,提高锂资源的综合开发水平。藏格锂业通过电导率改造从而控制合格液中的杂质,通过反吸附改造从而提高吸附流量及锂离子浓度,通过纳滤车间进水泵回流管道改造从而有效调节进水压力及减少设备故障。同时,持续推进矿产资源的开发进度,提升增强产能的资源储备。公司在推动内生增长的同时,围绕战略目标持续开展盐湖资源的开发与并购。

  巨丰投顾于晓明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盐湖提锂企业要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通过技术创新和工艺改进,提高盐湖提锂的效率和产量。优化生产设备和工艺流程,降低能耗和原材料消耗。此外,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寻找新的应用领域和客户。同时加强质量控制和管理,提高产品的纯度和品质稳定性,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责任编辑:王婉莹)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