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市场 > 能源 > 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北汽新能源借壳S蓝谷登场 上市首日两度停牌股价急挫36.88%

2018年09月28日 07:09   来源:证券日报   

  ■本报记者 向炎涛  

  计划上市已久的北汽新能源终于通过“借壳”正式登陆资本市场,成为A股“新能源汽车第一股”。9月27日,停牌2年的S蓝谷复牌,证券简称变更为“北汽蓝谷”。

  据了解,北汽蓝谷发行价为15.05元/股。然而,上市首日,北汽蓝谷两度停牌,收盘报9.5元/股,当日跌幅达36.88%。

  业内人士认为,由于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登陆资本市场将利于北汽新能源获得融资,从而加大布局。北汽蓝谷首日大跌主要是由于股市大环境问题、估值高、投资者对北汽A级以上车型信心不足等综合因素导致。但新能源产业中长期向好,后续基本面可以跟踪观察是否改善。

  地方国资牵线借壳

  资料显示,北汽新能源由北汽集团于2009年发起成立,2014年北汽股份赴港上市之时,新能源车业务从北汽股份剥离,并完成股份制改革,被业内视为是为今后单独上市做准备。事实上,之后北汽集团董事长徐和谊也多次在公开场合表态称“北汽新能源将会单独上市。”

  2016年,北汽新能源率先启动国企混改,引入多家非国有资本,获得30亿元融资;2017年,北汽新能源开启B轮融资,原计划融资80亿元,最终融得111.18亿元,股东数增加到33名,其中,北汽集团及其关联方合计持有公司41.19%股份。

  之后,北汽新能源上市步伐加速。2017年12月27日,SST前锋(成都前锋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公告称,北京市国资委已经核准,将首创集团下属的北京首创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持有的四川新泰克100%股权,无偿划转至北汽集团。

  《证券日报》记者梳理发现,四川新泰克为SST前锋的控股股东,占公司总股本41.13%。这意味着,此次股份划转之后,北汽集团将成为SST前锋的控股股东。

  今年1月,SST前锋公告称,拟以288.5亿元价格,通过资产置换及发行股份的方式,向包括北汽集团在内的36名交易方购买其持有的北汽新能源100%股权,并募集不超过20亿元配套资金,用于新能源相关业务。交易完成后,北汽集团将作为控股股东,持有上市公司41.26%股份。

  2月初,SST前锋公告,收到北京市国资委批复,同意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及重大资产重组方案。4月,该重组事项获得证监会并购重组委审核通过。8月23日,本次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新增股份登记办理完毕;8月27日,公司完成工商变更登记手续并领取新的《营业执照》,“北京前锋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改名为“北京蓝谷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8月31日,SST前锋证券简称改为“S蓝谷”。

  北汽新能源党委副书记、新闻发言人连庆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本次上市是北京市国资委统一安排的。”

  全国乘用车联合会秘书长崔东树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目前全国新能源补贴退坡背景下,新能源车企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缺钱。而新能源研发投入大,对资金需求大,登陆资本市场有利于公司获得更多融资,加大研发投入和布局。

  上市首日两度临时停牌

  然而,上市首日投资者对于北汽蓝谷显然信心不足。

  《证券日报》记者注意到,北汽蓝谷发行价为15.05元/股,昨日开盘价为14.66元/股,低开2.6%。由于复牌当日不设涨跌幅限制,开盘3分钟之后,股价闪崩大跌12.36%,至13.19元/股,随后股票临时停牌。然而,上午10点复牌之后又大跌23.59%,再度临时停牌。截至收盘,北汽蓝谷报9.5元/股,当日跌幅36.88%。

  某券商一位汽车行业分析师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在他看来,北汽蓝谷首日暴跌有多个方面的原因综合导致。一方面近期股市大环境影响很大;另一方面,公司利润不高,现金流紧张,影响估值;而新能源汽车发展依赖国家补贴,补贴退坡背景下,也会对估值带来影响。

  根据公告披露数据显示,北汽新能源2015年、2016年和2017年1月至10月的营收分别为34.71亿元、93.72亿元和73.77亿元;同期净利润分别为-1.84亿元、1.08亿元和3924.4万元。而利润主要来自政府补贴,2015年、2016年和2017年1月至10月,北汽新能源计入当期损益的补助分别为5796.28万元、1.48亿元和2475.25万元。

  不过,前述分析师认为,补贴减少是新能源汽车产业涅槃阵痛期,国家通过减少补贴实现优胜劣汰,不必陷入短期盈利减少问题,更应该看到补贴退坡后强者恒强的投资机会。

(责任编辑:王婉莹)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