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市场 > 能源 > 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劲拓股份上市4年业绩持续增长 “双轮驱动”战略发力光电模组

2018年08月27日 07:41   来源:证券日报   

  ■本报记者 赵琳 见习记者 张文湘   

  宽敞的厂房内整齐地排列着一排设备,地板在灯光的照耀下更显干净。“公司生产线的自动化程度现在已经大幅提升,在很多的生产环节,以前一个工人只能维护一条产线,现在可以维护两条了。”走出厂房大门、摘下鞋套后,劲拓股份智能制造中心生产经理吴应广向《证券日报》记者介绍道。

  吴应广告诉记者,公司电子整机装联设备、光电模组产线均位于本栋大楼内,未来劲拓股份将形成了上述两块业务“双轮驱动”的局面。今年上半年,劲拓股份电子整机装联设备业务销售收入同比增长32.04%,而光电模组生产设备的销售收入也达到5196万元。

  8月17日,《证券日报》记者走访了劲拓股份,总经理徐德勇对记者谈及了公司的发展战略,“公司的发展策略一直比较稳健,这是我们这些年一直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我们现在要平衡各业务的发展,尽量规避行业风险。”

  稳健发展成就行业巨头

  劲拓股份前身深圳市劲拓实业有限公司始建于1996年7月份,在1998年开始涉足回流焊、波峰焊等低端机型的研发和销售。而在2001年,劲拓实业放弃了与焊接设备无关的其他业务,专注于高端回流焊和波峰焊的研发销售。

  “那时候公司人还很少,我进来之后公司刚好108人,我们都开玩笑说自己是108将之一。”吴应广说。吴应广于2002年1月份入职劲拓股份,如今已进入其劲拓股份生涯的第17个年头。

  在劲拓股份全体员工的努力下,劲拓股份的业绩获得快速发展。2013年,劲拓股份营业收入已经达到2.44亿元,而净利润则达到3514万元。2014年10月份,劲拓股份也顺利在创业板上市。

  在上市之后,劲拓股份也一直保持了较强的盈利能力。2016年,劲拓股份净利润同比增长62.64%。2017年,劲拓股份实现营业收入4.78亿元;净利润达到8034万元,同比增长54.17%。在上市3年多的时间内,劲拓股份在营业收入和净利润上都“翻了一番”,员工总人数已经超过900人。

  进入2018年之后,劲拓股份业绩仍保持了快速的增长,上半年营业收入为3.25亿元,同比增长60.46%;净利润达到5183万元,同比增长高达68.92%。

  如今,劲拓股份传统业务电子焊接类设备国内市场占有率约30%,已经成为电子焊接设备行业的龙头企业,主要客户包括富士康附属企业、伟创力、蓝思科技、格力电器、华为、美的集团等,主要竞争对手则是BTU、HELLER等国外设备供应商。上市后,劲拓股份电子整机装联设备的毛利率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今年上半年,其电子焊接设备的毛利率为41.09%,而机器视觉设备的毛利率也达到了42.66%。

  “双轮驱动”降低风险

  不满足于在电子焊接设备行业取得的成绩,劲拓股份在近年来开始拓展业务范围。2016年,劲拓股份开始推出生物识别模组贴合设备,并组建了光电事业部,2017年,劲拓股份又针对光电模组领域,推出多款涉及3C电子行业的专用设备。

  目前,劲拓股份在光电模组领域的发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18年上半年,劲拓股份光电模组生产设备的销售收入达到5196万元,相关产品涉及生物识别模组生产设备、3D贴合、3D玻璃设备、显示屏模组封装设备、摄像头模组生产设备以及OLED设备等。同时,劲拓股份光电模组的产品也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其指纹模组贴合机已取得国内标杆厂商订单;摄像头模组生产设备也得到行业主流客户采购,实现批量销售,而3D玻璃设备则已在多家主流厂家中试用。

  “随着全面屏手机的普及和畅销,屏下指纹生产制造技术也随之成为市场热点。为此,公司研发生产了超声波指纹模组邦定设备、超声波指纹模组贴合设备、光学指纹模组封装贴合设备等,一经推出便帮助公司快速打开了光电模组生产专用设备市场。”徐德勇表示,公司接下来将通过紧跟市场需求、事业部改革等方式,以求快速提升市场规模。

  “稳健发展一直是我们公司的策略,我们要逐渐平衡各业务的比例,完成电子整机装联设备、光电模组双主业驱动的转型,以尽可能规避行业风险。”徐德勇如是说。

  另外,劲拓股份还确立了“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的发展方向。徐德勇介绍到,劲拓股份生产线目前自动化程度较高,公司也在加大研发投入,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及关键设备,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资料显示,2017年劲拓股份研发投入达2428万元,同比增长26.27%,而截至今年6月底,劲拓股份合计拥有专利175项,其中发明专利24项、美国发明专利1项。

(责任编辑:王婉莹)

鍒嗕韩鍒帮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