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市场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给予民营商业航天更多信任和支持

2023年04月06日 07:23   来源:光明日报   陈城

  【新闻随笔】

  4月2日16时28分,天龙二号遥一运载火箭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首飞,将搭载的爱太空科学号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作为航天大国,尽管我们已经拥有着超500次的火箭发射成绩,但天龙二号遥一运载火箭的成功发射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天龙二号遥一火箭,是我国首枚成功发射的由商业航天公司自主研发的液体燃料运载火箭。在全球商业航天领域,从固体燃料运载火箭到液体燃料运载火箭,是极其难迈过的一步,目前仅有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的猎鹰9号等有过成功发射液体火箭记录。

  在过去数年,我国涌现出了星河动力、蓝箭、星际荣耀以及研制出天龙二号火箭的天兵科技等数量众多的商业航天公司。这些商业航天公司都拥有一个共同属性,即在中国市场经济语境下,它们都属于民营企业。如今,这些民营商业航天公司,不仅在固体燃料火箭上有所成就,同时也向着运载火箭技术发展的前沿领域努力前行。

  2014年11月,《国务院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首次提出,“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该指导意见细化明确了民间资本所能够参与的航天领域,不仅要求完善民用遥感卫星数据政策,加强政府采购服务,同时还鼓励民间资本研制、发射和运营商业遥感卫星,提供市场化、专业化服务……也因此,2015年成为中国商业航天元年,在诸多后续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下,众多商业航天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成立,并在短短几年间成功实现了多次商业航天发射。

  在一些传统认知中,航天领域是高精尖科技,航天领域产出的都是“大国重器”,人们容易自然而然地将其与国防安全等进行联想。也正是由于航天领域有着这样一层身份,我国商业航天发展起步较国外晚了多年。随着科技不断进步,太空商业利用和开发是经济发展的一条重要赛道。国际社会对太空开发遵循的是“先来后到”原则,某种意义上,轨道资源是非再生资源,一条太空轨道所能部署的卫星是有限的,因此如近地轨道等就成了各国争相开发的重要目标。通俗解释就是,谁发射的卫星越多,谁就抢占了先机。

  更多地获取太空资源,仅靠航天科工等“国家队”远远不够,并且“国家队”现有主力火箭发射成本也决定了抢占太空市场的任务仍然需要商业航天深度参与。市场经济追求质优价廉高效,太空开发也是如此,让民间资本参与,就能够很好地补上中国航天商业发展的短板,让中国航天在“高大上”的同时也能接地气,在实现商业开发之后,能够更快地为普通民众所用。实现太空开发,商业航天就能够助力数字经济发展,并带动相关产业集群不断壮大。

  正是看到了商业航天的巨大前景,航天科工等“国家队”也推出了自己的商业火箭供给市场。这在另一维度上也佐证了中国航天发展离不开民营商业航天参与。此时此刻,就应给予民营商业航天更多信任和支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到高技术门槛的航天科技领域,对民间资本而言本就是挑战。除了政策支持,还应在多方面提供帮助和服务,比如增强政府采购能力,建立商业航天标准体系。此外,给予足够的包容,让民营商业航天公司能够拥有不断试错的机会,它们才能一步一个脚印走向成熟。

  (作者:陈城)

(责任编辑:杨秀峰)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

给予民营商业航天更多信任和支持

2023-04-06 07:23 来源:光明日报

  【新闻随笔】

  4月2日16时28分,天龙二号遥一运载火箭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首飞,将搭载的爱太空科学号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作为航天大国,尽管我们已经拥有着超500次的火箭发射成绩,但天龙二号遥一运载火箭的成功发射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天龙二号遥一火箭,是我国首枚成功发射的由商业航天公司自主研发的液体燃料运载火箭。在全球商业航天领域,从固体燃料运载火箭到液体燃料运载火箭,是极其难迈过的一步,目前仅有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的猎鹰9号等有过成功发射液体火箭记录。

  在过去数年,我国涌现出了星河动力、蓝箭、星际荣耀以及研制出天龙二号火箭的天兵科技等数量众多的商业航天公司。这些商业航天公司都拥有一个共同属性,即在中国市场经济语境下,它们都属于民营企业。如今,这些民营商业航天公司,不仅在固体燃料火箭上有所成就,同时也向着运载火箭技术发展的前沿领域努力前行。

  2014年11月,《国务院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首次提出,“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该指导意见细化明确了民间资本所能够参与的航天领域,不仅要求完善民用遥感卫星数据政策,加强政府采购服务,同时还鼓励民间资本研制、发射和运营商业遥感卫星,提供市场化、专业化服务……也因此,2015年成为中国商业航天元年,在诸多后续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下,众多商业航天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成立,并在短短几年间成功实现了多次商业航天发射。

  在一些传统认知中,航天领域是高精尖科技,航天领域产出的都是“大国重器”,人们容易自然而然地将其与国防安全等进行联想。也正是由于航天领域有着这样一层身份,我国商业航天发展起步较国外晚了多年。随着科技不断进步,太空商业利用和开发是经济发展的一条重要赛道。国际社会对太空开发遵循的是“先来后到”原则,某种意义上,轨道资源是非再生资源,一条太空轨道所能部署的卫星是有限的,因此如近地轨道等就成了各国争相开发的重要目标。通俗解释就是,谁发射的卫星越多,谁就抢占了先机。

  更多地获取太空资源,仅靠航天科工等“国家队”远远不够,并且“国家队”现有主力火箭发射成本也决定了抢占太空市场的任务仍然需要商业航天深度参与。市场经济追求质优价廉高效,太空开发也是如此,让民间资本参与,就能够很好地补上中国航天商业发展的短板,让中国航天在“高大上”的同时也能接地气,在实现商业开发之后,能够更快地为普通民众所用。实现太空开发,商业航天就能够助力数字经济发展,并带动相关产业集群不断壮大。

  正是看到了商业航天的巨大前景,航天科工等“国家队”也推出了自己的商业火箭供给市场。这在另一维度上也佐证了中国航天发展离不开民营商业航天参与。此时此刻,就应给予民营商业航天更多信任和支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到高技术门槛的航天科技领域,对民间资本而言本就是挑战。除了政策支持,还应在多方面提供帮助和服务,比如增强政府采购能力,建立商业航天标准体系。此外,给予足够的包容,让民营商业航天公司能够拥有不断试错的机会,它们才能一步一个脚印走向成熟。

  (作者:陈城)

(责任编辑:杨秀峰)

查看余下全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