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市场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2022先进制造业百强市报告发布 前三甲广东占两席

2022年11月24日 17:24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北京11月24日讯(记者 李方)  先进制造业是全球科技创新的主阵地,是世界未来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城市作为先进制造业的核心载体,在激发创新活力、加快动能转换、培育企业梯队、加速产业集聚、推动绿色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赛迪顾问23日发布的2022先进制造业百强市报告显示,2022年先进制造业百强市仍呈现出“东强西弱,南强北弱”的空间结构特征。其中,“东强西弱”格局有所缓解,东部地区先进制造业百强市入围城市达55个;南部、北部地区分别入围70、30个城市。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先进制造业发展,作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 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等多项重要部署。
  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末,先进制造业百强市总计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近19万亿元,占全国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60%,较2018年增长超10万亿元。R&D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48%,较2018年提高0.35个百分点。
  自2018年以来,先进制造业百强市培育了先进制造业集群决赛优胜者23个、近23万家高新技术企业、3000余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80个单项冠军企业,建设了127个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118个绿色工业园区和1598个绿色工厂。
  赛迪顾问根据2022先进制造业百强市最终结果,把百强市划分为跃升期、扩张期、发展期、起步期四类城市。
  跃升期城市主要是2022先进制造业百强市前3名,包括深圳、苏州、广州。
  扩张期城市主要是2022先进制造业百强市第4至29名,包括南京、杭州、宁波、青岛、长沙、成都、武汉等26个城市。
  发展期城市主要是2022先进制造业百强市第30至58名,包括泉州、温州、惠州、扬州、台州、潍坊、株洲等29个城市。
  起步期城市主要是2022先进制造业百强市第59至100名,包括淮安、赣州、德州、马鞍山、柳州等42个城市。
2022年中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区域分布情况

区域

省(自治区)

东部地区(55个)

山东(14个)  江苏(13个) 广东(10个)

浙江(8个)  福建(6个)  河北(4个)

中部地区(27个)

安徽(7个)湖北(6个)湖南(6个)

江西(4个)河南(3个)山西(1个)

西部地区(12个)

四川(4个)广西(2个)陕西(2个)甘肃(1个)

贵州(1个)新疆(1个)云南(1个)

东北地区(6个)

辽宁(3个) 吉林(1个) 黑龙江(2个)

  其中,跃升期城市凭借其开放包容的人才环境、稳中求进的产业发展政策以及成熟的资源配套机制在先进制造业百强市各维度排名中均位居前列,领跑全国先进制造业发展。扩张期城市各维度的平均水平皆高于先进制造业百强市平均水平,追赶跃升期城市的势头强劲。发展期、起步期城市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竞争能力,在融合发展、经济带动、绿色集约等领域取得一定成绩,为下一步快速提升奠定良好基础,发展潜力与日俱增。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制造业是实体经济发展的主阵地,先进制造业是制造业中最具创新活力、复杂度最高和成果最丰富的领域,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能够进一步巩固实体经济发展根基。
  城市是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报告建议从五个方面入手,推动先进制造业快速健康发展,加快振兴实体经济。一是创新引领,培育先进制造业发展新动能。二是融合赋能,培育先进制造业发展新模式。三是集群建设,形成先进制造业发展新格局。四是品牌打造,释放先进制造业发展新活力。五是绿色助推,开创先进制造业发展新局面。

(责任编辑:佟明彪)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