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市场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重阳节的饮食习俗

2022年10月04日 09:06   来源:南京日报   

  □ “我们的节日”南京工作室 李梦宇 李有明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每到农历九月初九,便是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在南京,重阳节正是一年物产丰收之时,这一天,人们往往会与亲朋欢聚畅饮,故而产生了一些具有鲜明节日特色的地方性饮食习俗。

  壹

  重阳糕,步步高

  重阳糕,也叫花糕或重阳花糕。在南京有句民间谚语:“吃了重阳糕,夏天就打包。”过完重阳节,标志着夏天已经远去,旧时每到这一天,老一辈的南京人桌子上都会摆上一盘用糯米制作的重阳糕。看似简单的工艺,却最考验手艺,选米、抹粉、成团、调味、上锅蒸……每一步都精心配比,才能做出软糯适中又不粘牙的重阳糕。

  不仅味道独特,重阳糕还被赋予美好的寓意。因“糕”与“高”同音,吃糕寓意步步登高。

  关于重阳糕的起源和寓意,因地域文化的不同,各有说法。有人认为重阳糕的文化意义着重体现在“糕”上,即借此谐音以及制糕之各种佐料的谐音,表现美好祝福。例如明代谢肇淛在《五杂俎》中提到:“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祝曰‘愿儿百事俱高’。此古人九日作糕之意。”此处的糕是对儿女的良好祝福。而夏仁虎在《岁华忆语》中曾言“是日人家,以糕饵供祖”,这里的重阳糕则是与祭祀祖先有关。

  关于重阳节吃“重阳糕”的习俗约宋代起正式见于载籍,如吴自牧《梦粱录》卷五记临安(杭州)“重九”之俗:“此日都人店肆以糖面蒸糕……插小彩旗,名‘重阳糕’。”《帝京景物略》卷二亦载北京“重九”之俗:“糕肆标纸彩旗,曰‘花糕旗’。”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发展,重阳糕也在不断传承与改进,这种插小旗于花糕上的传统,则一直延续至今。究其原因,是多数市民受城市地貌和资源的限制,登高避祸或采集茱萸极为不便,所以用食糕代替登高,以插纸旗代替插茱萸,借谐音之意表达辟恶禳灾之情。

  插在重阳糕上的这面重阳旗,也很有来头。重阳旗本是皇家令旗,《金陵岁时记》中记载,重阳旗以五色纸缕为花纹,中嵌“令”字,或插门楣,或为儿童玩具,竟称庆贺重阳。按,唐代李沁奏请以中和、上巳、重阳为三令节,诏令百官休沐,风俗相沿由来久矣。吾乡女子新嫁,母家必遗以旗,而以时鲜佐之,谓之重阳节盒。在南京新婚第一年的女子,娘家要送“重阳盒”,盒内盛的是秋令鲜果,盒上也会插一面重阳旗。

  贰

  饮菊酒,赏菊花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古时菊花酒,是头一年重阳节时专为第二年重阳节酿制的,九月初九这天,南京人采下初开的菊花和一点青翠的枝叶,掺和在准备酿酒的粮食之中,一起用来酿酒,放至来年饮用。

  在当时,无论达官贵人,还是普通百姓,重阳之际都要饮上几杯菊花酒。时逢佳节,秋高气爽,菊花盛开,窗前篱下,片片金黄。除登高插茱萸外,亲友们三五相邀,同饮菊酒,共赏黄花,别有一番情趣。

  叁

  重阳食蟹

  食蟹也是重阳的传统习俗。左持蟹螯右持酒,不觉今朝又重九,这天的螃蟹已经不只是普通的食物,还成了传统文化的载体,如同正月十五吃汤圆、端午吃粽子等一样,曾经是过去很多地方和人家不可或缺的风物。佳节入重阳,持螯切嫩姜。《红楼梦》里林黛玉说“对斯佳品酬佳节”,薛宝钗说“长安涎口盼重阳”,说明到了清代,螃蟹已经成了重阳佳节不可或缺的食物了。

  重阳时以良乡酒配糟蟹等而尝之,最为甘美。过去的南京,城镇的商店和作坊主人往往会在重阳节晚上宴请店员和伙计,这顿晚宴也称为“螃蟹酒”,《金陵岁时记》中载:“吾乡重九之夕,铺家治酒剥蟹,以犒店伙,佐以咸鸭。自是夕酒后,工人始夜作矣,至清明而罢。亦铺家俗例也。”因为重阳节后往往生意忙碌,此后直至清明,伙计店员们都要经常加班,开夜工。老南京有句谚语:“吃了重阳酒,活计不离手。”加夜班当然要先请吃个饭,来一次鼓劲动员,重九之夕吃螃蟹酒,成为夜工开始的标志,也成了某些行业的俗例。

  除了吃重阳糕、螃蟹,饮菊花酒以外,在重阳节这一天我国其他地区的饮食风俗也各有特色。山东昌邑,重阳节会吃辣萝卜汤,以求家庭美满幸福;浙江桐庐,九月九日“备猪羊以祖”,取“羊”与“阳”的相似发音;而在江西等地区,吃糍粑是重阳佳节的又一食俗,芝麻炒熟,捣成细末,糍粑团搓成条,拌上芝麻、白糖,香甜适口,回味无穷。

  1989年,我国将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将传统与现代和谐地结合起来,使这一传统佳节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新式节日,孝亲、敬老、爱老、助老成为重阳节新的核心价值,重阳节成为当下对未来关怀的节令,晚辈长辈相聚一桌,悄然逝去的时间不再牵扯亲人的衣角,爱和被爱贯穿其中。重阳节以热情、阳光、快乐的节日气氛为主,为老年人带来一次精神上的返老还童。如今,重阳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也是对我们一个提醒,提醒我们平时不管多么忙碌,都不要忽略家中的父母和老人。这个重阳节,如果你刚好在家,不妨为父母做一顿重阳美食,共享团聚之乐。如果你身处异乡,也要在重阳时拿起手机给家中长辈打个电话,表达孝老敬亲之情。

(责任编辑:魏金金)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

重阳节的饮食习俗

2022-10-04 09:06 来源:南京日报

  □ “我们的节日”南京工作室 李梦宇 李有明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每到农历九月初九,便是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在南京,重阳节正是一年物产丰收之时,这一天,人们往往会与亲朋欢聚畅饮,故而产生了一些具有鲜明节日特色的地方性饮食习俗。

  壹

  重阳糕,步步高

  重阳糕,也叫花糕或重阳花糕。在南京有句民间谚语:“吃了重阳糕,夏天就打包。”过完重阳节,标志着夏天已经远去,旧时每到这一天,老一辈的南京人桌子上都会摆上一盘用糯米制作的重阳糕。看似简单的工艺,却最考验手艺,选米、抹粉、成团、调味、上锅蒸……每一步都精心配比,才能做出软糯适中又不粘牙的重阳糕。

  不仅味道独特,重阳糕还被赋予美好的寓意。因“糕”与“高”同音,吃糕寓意步步登高。

  关于重阳糕的起源和寓意,因地域文化的不同,各有说法。有人认为重阳糕的文化意义着重体现在“糕”上,即借此谐音以及制糕之各种佐料的谐音,表现美好祝福。例如明代谢肇淛在《五杂俎》中提到:“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祝曰‘愿儿百事俱高’。此古人九日作糕之意。”此处的糕是对儿女的良好祝福。而夏仁虎在《岁华忆语》中曾言“是日人家,以糕饵供祖”,这里的重阳糕则是与祭祀祖先有关。

  关于重阳节吃“重阳糕”的习俗约宋代起正式见于载籍,如吴自牧《梦粱录》卷五记临安(杭州)“重九”之俗:“此日都人店肆以糖面蒸糕……插小彩旗,名‘重阳糕’。”《帝京景物略》卷二亦载北京“重九”之俗:“糕肆标纸彩旗,曰‘花糕旗’。”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发展,重阳糕也在不断传承与改进,这种插小旗于花糕上的传统,则一直延续至今。究其原因,是多数市民受城市地貌和资源的限制,登高避祸或采集茱萸极为不便,所以用食糕代替登高,以插纸旗代替插茱萸,借谐音之意表达辟恶禳灾之情。

  插在重阳糕上的这面重阳旗,也很有来头。重阳旗本是皇家令旗,《金陵岁时记》中记载,重阳旗以五色纸缕为花纹,中嵌“令”字,或插门楣,或为儿童玩具,竟称庆贺重阳。按,唐代李沁奏请以中和、上巳、重阳为三令节,诏令百官休沐,风俗相沿由来久矣。吾乡女子新嫁,母家必遗以旗,而以时鲜佐之,谓之重阳节盒。在南京新婚第一年的女子,娘家要送“重阳盒”,盒内盛的是秋令鲜果,盒上也会插一面重阳旗。

  贰

  饮菊酒,赏菊花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古时菊花酒,是头一年重阳节时专为第二年重阳节酿制的,九月初九这天,南京人采下初开的菊花和一点青翠的枝叶,掺和在准备酿酒的粮食之中,一起用来酿酒,放至来年饮用。

  在当时,无论达官贵人,还是普通百姓,重阳之际都要饮上几杯菊花酒。时逢佳节,秋高气爽,菊花盛开,窗前篱下,片片金黄。除登高插茱萸外,亲友们三五相邀,同饮菊酒,共赏黄花,别有一番情趣。

  叁

  重阳食蟹

  食蟹也是重阳的传统习俗。左持蟹螯右持酒,不觉今朝又重九,这天的螃蟹已经不只是普通的食物,还成了传统文化的载体,如同正月十五吃汤圆、端午吃粽子等一样,曾经是过去很多地方和人家不可或缺的风物。佳节入重阳,持螯切嫩姜。《红楼梦》里林黛玉说“对斯佳品酬佳节”,薛宝钗说“长安涎口盼重阳”,说明到了清代,螃蟹已经成了重阳佳节不可或缺的食物了。

  重阳时以良乡酒配糟蟹等而尝之,最为甘美。过去的南京,城镇的商店和作坊主人往往会在重阳节晚上宴请店员和伙计,这顿晚宴也称为“螃蟹酒”,《金陵岁时记》中载:“吾乡重九之夕,铺家治酒剥蟹,以犒店伙,佐以咸鸭。自是夕酒后,工人始夜作矣,至清明而罢。亦铺家俗例也。”因为重阳节后往往生意忙碌,此后直至清明,伙计店员们都要经常加班,开夜工。老南京有句谚语:“吃了重阳酒,活计不离手。”加夜班当然要先请吃个饭,来一次鼓劲动员,重九之夕吃螃蟹酒,成为夜工开始的标志,也成了某些行业的俗例。

  除了吃重阳糕、螃蟹,饮菊花酒以外,在重阳节这一天我国其他地区的饮食风俗也各有特色。山东昌邑,重阳节会吃辣萝卜汤,以求家庭美满幸福;浙江桐庐,九月九日“备猪羊以祖”,取“羊”与“阳”的相似发音;而在江西等地区,吃糍粑是重阳佳节的又一食俗,芝麻炒熟,捣成细末,糍粑团搓成条,拌上芝麻、白糖,香甜适口,回味无穷。

  1989年,我国将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将传统与现代和谐地结合起来,使这一传统佳节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新式节日,孝亲、敬老、爱老、助老成为重阳节新的核心价值,重阳节成为当下对未来关怀的节令,晚辈长辈相聚一桌,悄然逝去的时间不再牵扯亲人的衣角,爱和被爱贯穿其中。重阳节以热情、阳光、快乐的节日气氛为主,为老年人带来一次精神上的返老还童。如今,重阳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也是对我们一个提醒,提醒我们平时不管多么忙碌,都不要忽略家中的父母和老人。这个重阳节,如果你刚好在家,不妨为父母做一顿重阳美食,共享团聚之乐。如果你身处异乡,也要在重阳时拿起手机给家中长辈打个电话,表达孝老敬亲之情。

(责任编辑:魏金金)

查看余下全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