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高校如何通过医工交叉融入产业生态链

2022年09月30日 06:58   来源:文汇报   储舒婷

  “要在5年内实现高值医疗设备自主化率70%,国产高值医疗器械组成元器件、零部件达到自主化率超90%,需要构建医工交叉的产业生态链。”中国工程院院士、医学组织工程学与神经再生专家顾晓松日前在上海理工大学举办的高端医疗装备创新发展论坛上的发言得到与会专家赞同。从临床提出问题,到科研实现“0到1”的创新突破,最终通过产业实现“1到10,再到100”的转化,才可能真正使每个人都能获得高质量医疗健康服务。

  记者从会上获悉,2020年,中国医疗器械产业营收收入首次突破1万亿大关。预计未来5年,仍将实现年均超过10%的快速增长。高端医疗装备核心技术的突破,离不开医、产、学、研的深度融合。高校如何依靠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与医学界、工业界联手推动高端医疗设备产业创新链、产业链和价值链融合,值得学界和业界关注。

  构建医产学研融合的创新体系刻不容缓

  论坛上,不少专家都谈到了自己成果转化的经历和心路历程:从发现临床需求、研发、转化,到制造,再到临床使用,医工交叉合作项目要真正孵化成“医生用得顺、百姓用得起”的产品,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曲折。

  “构建医产学研融合的创新体系刻不容缓。要有运作高效的医工交叉成果转化系统,才能有力地支持一线医生工作。”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中山医院葛均波分享的一个医工交叉项目令人印象深刻。疫情期间,通过医工交叉融合,仅用21天,一种带有疏水排水结构的防雾护目镜就生产上市了。他说:“医学与工学融合发展是医疗器械创新的必由之路,从医生为主逐步到医生、工程师、企业共同参与科研,才能使创新要素不断融合。”

  目前,全国一批医学专家共同发起建立了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这个俱乐部同时也是创新学院,融合了创新培训、孵化、投资等功能,鼓励临床医生开展科研创新转化。目前,创新学院已经积累了100多项创新项目,学员相继成立30余家初创公司,出现了一批造福临床的创新成果。

  葛均波指出,临床医生在医学创新过程中的价值正在逐步验证和强化。但是,面向未来,如何与高校、科研界和产业界更好融合,构建中国医产学研融合的生态系统还需要不断探索。

  医生“派单”到大学,联手解决临床问题

  从一根小小的手术缝合针,到人工智能辅助麻醉机器人,沪上高校正汇集多学科创新智慧,深入医疗器械的开发生产第一线。

  在上海理工大学与上海交大医学院共建的“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来自临床一线的医生需求以“需求单”的方式,直接“派发”到学校,由各领域科研团队组队“接单”并快速攻关。上海理工大学校长丁晓东表示,大学通过推动医学与工学、理学等不同学科之间的渗透和融合,才能共同解决医生在临床实践中提出的真问题。

  正如与会专家所言,从创新链到产业链是医工交叉项目成果真正转化落地的关键,需要多方共同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尤其是针对那些进口依赖度高、临床需求迫切的高端医疗器械或材料的开发,更需要打造“医院—高校—研究院—企业—医院”的医疗器械产业闭环。

  丁晓东说,上理工重点布局医工交叉学科发展,已构建“上海市医疗器械创新与转化平台”“上海市高端医疗装备创新中心”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专家成果转化中心医药学部中心”三大平台。此外,还联合国内外行业机构发起成立了“一带一路”医学器械创新与应用联盟,目前已有来自20个国家和地区的120家行业机构加入,建立了医疗器械国际交流合作机制与平台,未来将加强各创新主体的交流对接与协同融合,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推动行业跨越式发展。

(责任编辑:魏金金)

精彩图片

高校如何通过医工交叉融入产业生态链

2022-09-30 06:58 来源:文汇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