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王微:加快推动复工复市 更大力度稳增长

2022年06月02日 09:38   来源: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   

  5月31日下午,“抗疫保供复商复市与供应链稳定运行”研讨会在京举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王微在会上进行主题发言,以下为发言全文:

加快推动复工复市 更大力度稳增长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王微

(2022年5月31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非常高兴有机会参加经济日报社、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协会、中国经济网共同主办的这场研讨会。我觉得这个研讨会非常及时,也非常切中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稳增长、稳大盘的需要。

  最近一段时间,我所在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结合疫情防控和更好推动经济稳定发展、确保经济安全,开展了很多线上线下的调研,采取线上访谈、调查问卷、大数据分析等方式,对当前大量服务行业面临的困难、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难点问题、保通保畅中的一些关键环节进行调研。我们发现在整个经济运行过程中需要破解一些问题,以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的空间,同时也能够更好战胜疫情,实现经济社会稳定发展。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供给冲击、需求收缩、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同时外部环境也更加复杂多变,尤其是俄乌冲突以来国际经济环境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对经济稳定运行带来了新的挑战,例如初级产品价格的快速上涨和保供压力增加。同时,国内疫情多发散发超过预期,且多发生在我们国家经济相对比较发达的地区,包括长三角、京津冀和珠三角,当然也包括东北地区,使得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加快上升,经济稳定运行所面临的挑战也是前所未有。

  从短期来看,除了外部环境的变化,中长期来看,我们国家正在从高速增长转入高质量发展,自身也面临着阶段转换、结构调整等方面的巨大压力。但当前经济下行和经济循环的不畅,产业链供应链的不稳,更多是由于疫情的冲击及其造成的短期影响。这种冲击和影响,不仅是从消费端的抑制,特别是大量居民不能出行,接触性服务难以开展。更多的是,由于严格的防控措施和部分城市静态管理要求,造成了较大范围的停产停工。区域之间、城市之间的物流不畅,进而出现了产业链、供应链的断链现象。这种停产停工停业现象的出现,也带来了很多企业运行不稳、就业不稳,进一步影响老百姓收入预期的不稳和下降,进一步抑制了消费的形成。所以短期来看,疫情的冲击和影响还十分明显。突出表现在二季度很多经济指标环比都呈现出放缓的态势,4月份、5月份有很多重要的经济指标环比出现了小幅下降。比如:1-4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0%,比1-3月份回落2.5个百分点,4月份同比小幅下降;1-4月份,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0.3%,比1-3月份回落2.2个百分点,4月份同比下降6.1%;1-4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8142亿元,同比下降0.2%,4月份同比下降11.1%。零售下降9.7%,餐饮业下降22.7%;1-4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153544亿元,同比增长6.8%,比1-3月份回落2.5个百分点。4月份固定资产投资环比下降0.82%。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全国城镇的失业率有明显上升。特别是4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突破了6%。这个现象还是比较少见的,这也反映出当前疫情对整个经济的短期直接冲击和影响还是比较大的。

  进入5月份,京沪等地抗击疫情出现了转机,社会面逐渐清零,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开始进入关键时期。5月23号国务院常务会议,还有5月25号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的电视电话会,部署了稳经济的一揽子措施,包括6个大的方面和33项措施,释放了明确的稳增长政策信号,目的就是要推动经济回归正常轨道,确保经济能够运行在合理的空间,实现疫情、经济稳定运行和发展、安全这三者之间的协调。发改委、财政部、工信部、人民银行、商务部等多个部委,近期也都召开了相关贯彻落实相关政策部署的会议。

  围绕稳增长,个人认为要进一步解决当前经济运行过程中一些影响经济循环畅通的难点堵点问题,采取更大力度、更加精准的政策举措,重点从四个方面来推动稳增长,更好促进复工复市。

  1、要更大力度促进消费的恢复。

  中国整个经济运行的过程中,消费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在不断的提升,从我们的研究来看,中国现在已经形成了以消费为主导的内需发展格局。经济保持持续稳定发展,消费具有决定性影响和基础性影响。进入新阶段,以消费为主导的内需增长具有非常强劲的动力和广阔的空间。所以,在促进疫情之后的复工复产复商复市的过程中,既要面对短期消费恢复的困难,同时也要放眼看到长期的发展趋势,从更好满足和释放消费需求的角度来促进消费的恢复,更好为稳定增长发挥基础性作用和引领性作用。

  从未来内需增长的驱动因素来看,我们不光有收入水平提高所带动的消费需求,更重要的是我们国家人口结构的变化、城市化的高质量发展、数字技术的赋能和绿色发展,这是一个长期的结构性的促进因素,会在未来五到十年里提供一系列的、具有非常大的规模效应的消费增长来源。围绕短期的消费恢复和中长期消费增长的需求,我们认为当前需要在“稳”“保”“新”这三个字上做文章。

  所谓“稳”,就是要巩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和引导作用,特别是推动一系列消费促进机制的改革创新,针对不同的收入阶层、不同的消费需求来进行政策发力,来巩固消费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底盘作用。

  “保”就是要针对消费扩大和恢复的过程中的一些难点堵点问题。首先是要保就业,只有有了收入才有可能有消费,我们在抗疫过程中一个大逻辑就是要保市场主体、保就业,通过收入的稳定来实现消费的增长。所以,保就业、解决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的困难,这是我们当前“保”方面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面对疫情冲击和影响,我们也需要用一些新的政策手段来促进短期消费的快速恢复和预期的提升,特别是要用好、用足消费券,来更好促进消费的回升,同时也为一些受困的行业,特别是我们的生活性服务业、餐饮业、零售业,来为他们创造市场需求,解决这些恢复比较困难行业的生存问题。所以用好用足消费券,不光是促进消费的问题,也是促进一些困难行业加快恢复的有力举措。

  第三就是要在“新”字上做文章。特别是通过数字、技术赋能创新消费,拓展新的消费空间和领域。比如说我们除了商品消费之外,要针对现在老百姓在消费方面的扩容,加快促进服务消费的加快释放,包括医疗、教育、养老等一系列的社会服务需求。同时我们也要发掘一些新的消费潜力和空间,比如说现在消费市场在加快下沉,我们需要在以县城为核心来打造新的县域消费市场的发展。

  2、要更加精准有效地促进保畅保通。

  这轮疫情以来,也出现了一些物流畅通方面的问题,特别是高速公路方面出现了不少卡点堵点。各个地区的防控措施出现了一些政策标准不一、互相不认证的问题,使得公路运输出现了非常大的困难。面对这些困难,4月份以来,国务院有关部门以及各地政府采取了大力度的措施,在打通关键堵点方面采取了一些非常积极有效的措施。现在畅通运输大动脉和打通最后一公里、最后100米微循环畅通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效。我们在调研中也深刻体会到,物流的畅通不仅仅影响着城市的生活消费,同时也影响着生产制造的稳定,以及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实现物流的保通保畅,既是生产生活的需要,也是经济稳定运行的需要。所以我们要把保畅保通作为统筹疫情防控和稳定经济的一个关键抓手。

  那么,下一步除了这个畅通运输大动脉和微循环之外,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打通堵点难点问题,比如说要确保关键枢纽和园区的高效畅通。我们在调研的过程中发现,上海港、浦东机场,都是全球最重要的物流枢纽,这两个关键枢纽的运行不畅,不仅影响中国的出口和我们国内的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对全球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所以确保关键枢纽和园区的高效运转非常重要。

  再有就是要更好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我们看到上海和北京在城市保供的过程中,像京东这样的一些具有高效的电子商务平台和比较丰富的城市配送网络的企业,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所以,在保畅保通的过程中,既需要发挥政府的作用,特别是在政策保障、打通堵点这些方面,也更加需要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

  从2020年武汉疫情以来,实际上各地在疫情防控的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出现了物流畅通方面的问题,对生产生活、应急保供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所以,要把物流保畅保通纳入到疫情防控常态化措施之中,同时也把物流畅通作为衡量考核各地统筹疫情防控和稳定经济发展的重要关键指标。

  3、推动产业链和供应链的“链式”复工复产。

  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地区,是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高度集聚的地区,是全球供应链非常重要的组织中心和中高端的生产中心,对整个长三角和全国经济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在促进复工复产的过程中,我们有些城市通过制定白名单,对一些重要企业给予复工复产的支持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仅有这些白名单的企业是不够的,因为这些关键企业生产的正常运行,需要众多配套企业的支持。比如汽车行业,需要有上万个零件,上百个企业为其提供配套支持,如果只推动一个单点的复工复产,恐怕难以解决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畅通和稳定。所以在推进复工复产的过程中,我们要继续推动助企纾困的政策加快落地,围绕产业链供应链来实现白名单的拓展。同时要建立跨区域、跨部门的协调机制,来实现产业链供应链的协作联动。

  有关政府部门也需要从各个方面为产业链复工达产提供一些可操作的标准。现在我们看到各地区在复工复产的过程中,政策还是不统一,企业还是面临着需要对接多个部门、不同地区的政府,这个对企业而言难度还是比较大的。再有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需要推动企业的转型,特别是数字化的转型来更好实现供求的匹配,产品的创新,更好释放、促进和满足消费需求的不断调整和升级。还需要根据外部形势的变化,做好初级产品保供稳价方面的工作。

  4、更加直接便捷的纾困政策。

  近期,国务院和有关部门已经出台了不少纾困政策和稳增长政策,包括退税、加快专项债发行和扩大专项债使用范围、社保缓缴以及其他一些助企纾困政策。这些政策对于救助困难行业及小微企业是有帮助的,但还没有完全解决一些非常迫切的需求。比如说,企业维持运行的刚性支出较大,如房租、工资等,但没有收入。所以我们需要更多给予这些企业一些直接的救助,比如说房租的支持。现在各地方的房租减免政策,主要是以号召国有企业减免租金为主,政府只是给了一些税收方面的支持性政策,给予小微企业的直接房租救助或补助还是比较少的。在下一步助企纾困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增强地方政府的责任,加大对困难行业和小微企业的直接救助或补贴。要协调多种政策共同发力,为一些困难的行业和线下的小微企业提供更多的支持。

  更加重要的就是我们的政策需要便捷、及时落地。要把各地政策的申请程序、获得渠道、政府对接窗口,更多地广而告知,更多地详细精准解读,让企业能够更快捷享受到政策支持。

  我想以上这些,都是我们在打通经济循环畅通过程中,需要加快推进的一些政策措施,通过这些措施,能够更大力度的稳定经济增长。让我们的经济能够运行在合理的区间,让以消费为主导的内需发展格局,能够更加持续、加快地发展。

  (本文根据文字实录整理)

(责任编辑:刘朋)

精彩图片

王微:加快推动复工复市 更大力度稳增长

2022-06-02 09:38 来源: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