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市场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稳增长政策措施 将继续加力加料

2022年04月23日 08:34   来源:证券日报   

  吴 珊

  最近一周,央行、证监会、银保监会、工信部、农业农村部等部门陆续表态,释放加强统筹协调、推动政策落地见效、研究储备接续措施的积极信号。

  围绕“稳增长”出台的政策措施,既有应对短期问题的,也有着眼长远发展规划的。政策红利充分释放需要合理的进程和节奏,不能一蹴而就。对此,我们要保持定力和耐心。

  2022年,虽然中国经济实现“开门稳”,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但超预期因素的叠加也让接下来的“爬坡过坎”难度加大。

  针对当前形势变化,4月1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一系列政策举措,协同发力、远近兼顾,护航经济趋稳前行。不过,当降准以“克制”姿势落地,央行保持流动性“不缺不溢”的态度,又让部分人开始担忧下一阶段政策“释放”空间。

  其实,宏观经济工具箱的储备是充足的,在适当的时机也必然会“开得更大”。4月15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银保监会提到,“保持政策举措连续性、稳定性”“花更大气力研究新政策、做好新预案,监管政策靠前发力,适时加力”;4月19日,央行、银保监会联合召开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座谈会,抓好近期各项金融政策的落地工作,加大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金融支持,保障物流畅通和促进产业链供应链循环;同日,工信部表示,“抓紧抓实推动政策落地”“研究储备一些工业稳增长的接续政策措施”……

  不难发现,各部门不仅强调稳增长政策要扎实落地,而且透露出储备、接续政策也很充分、将会及时到位。

  目前,稳增长政策效果还在逐步释放中,二季度稳增长有底气、有后劲。一方面,要坚定预期,用活、用足、用好相关政策,破解难点、打通堵点,推进政策落地见效;另一方面,储备性政策工具要超前准备,保持前瞻性,并制定完善各类预案,以应对不确定情况。特别是国内外不利因素仍未消退,需要储备政策动态调整提高张力,应变、求变,构建“稳定器”,持续增强透明度,营造可预期的政策环境。

  中国经济面临三重压力,但同时,我们也有主动积极的应对态度、多方协力的有效措施。综合来看,政策实效“稳”可预期,“进”有后劲。

(责任编辑:佟明彪)

鍒嗕韩鍒帮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

稳增长政策措施 将继续加力加料

2022-04-23 08:34 来源:证券日报

  吴 珊

  最近一周,央行、证监会、银保监会、工信部、农业农村部等部门陆续表态,释放加强统筹协调、推动政策落地见效、研究储备接续措施的积极信号。

  围绕“稳增长”出台的政策措施,既有应对短期问题的,也有着眼长远发展规划的。政策红利充分释放需要合理的进程和节奏,不能一蹴而就。对此,我们要保持定力和耐心。

  2022年,虽然中国经济实现“开门稳”,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但超预期因素的叠加也让接下来的“爬坡过坎”难度加大。

  针对当前形势变化,4月1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一系列政策举措,协同发力、远近兼顾,护航经济趋稳前行。不过,当降准以“克制”姿势落地,央行保持流动性“不缺不溢”的态度,又让部分人开始担忧下一阶段政策“释放”空间。

  其实,宏观经济工具箱的储备是充足的,在适当的时机也必然会“开得更大”。4月15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银保监会提到,“保持政策举措连续性、稳定性”“花更大气力研究新政策、做好新预案,监管政策靠前发力,适时加力”;4月19日,央行、银保监会联合召开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座谈会,抓好近期各项金融政策的落地工作,加大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金融支持,保障物流畅通和促进产业链供应链循环;同日,工信部表示,“抓紧抓实推动政策落地”“研究储备一些工业稳增长的接续政策措施”……

  不难发现,各部门不仅强调稳增长政策要扎实落地,而且透露出储备、接续政策也很充分、将会及时到位。

  目前,稳增长政策效果还在逐步释放中,二季度稳增长有底气、有后劲。一方面,要坚定预期,用活、用足、用好相关政策,破解难点、打通堵点,推进政策落地见效;另一方面,储备性政策工具要超前准备,保持前瞻性,并制定完善各类预案,以应对不确定情况。特别是国内外不利因素仍未消退,需要储备政策动态调整提高张力,应变、求变,构建“稳定器”,持续增强透明度,营造可预期的政策环境。

  中国经济面临三重压力,但同时,我们也有主动积极的应对态度、多方协力的有效措施。综合来看,政策实效“稳”可预期,“进”有后劲。

(责任编辑:佟明彪)

查看余下全文
鍒嗕韩鍒帮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