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着力培育更多“专精特新”企业

2022年03月11日 14:31   来源:中国质量报   

  □ 胡立彪

  “专精特新”是近些年中国经济领域一个热门词。今年,“专精特新”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着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在资金、人才、孵化平台搭建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这反映了国家对“专精特新”企业的重视。

  按照工信部的定义,“专精特新”即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专精特新”企业是专注于细分市场、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质量效益优的中小企业。其中一些企业通过聚焦主业、强化创新,在专门领域练就“独门绝技”,打造“拳头产品”,在产业链上拥有一定的话语权,成长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2021年7月30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加强基础研究,推动应用研究,开展补链强链专项行动,加快解决“卡脖子”难题,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2022年经济工作,提出要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启动一批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项目,激发涌现一大批“专精特新”企业。中央将培育“专精特新”企业与解决“补链强链”“卡脖子”问题及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联系起来,愈发凸显出“专精特新”企业的重要性。

  从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看,着力培育更多“专精特新”企业,既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防范化解风险隐患、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的迫切需要。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制造业取得巨大进步,但仍存在大而不强的问题。要想真正做“强”,必须进一步增强核心竞争力,而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是一条重要途径。当前,全球经济发展受到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冲击,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也拖慢了经济发展脚步,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安全空前重要,而通过培育“专精特新”企业补链强链,提高自主可控能力,是关键之举。

  不过,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全国人大代表、蓝光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杨铿看来,“专精特新”企业产业化投入高、竞争强,并且对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能够实施稳定盈利、成功造血,仍存巨大挑战;加上市场、资金、数据等要素资源欠缺,中小企业凭个体力量难以应对长周期的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出台“专精特新”配套政策显得极为重要。杨铿建议,要加强对“专精特新”企业的金融支持,政府牵头建立融资信息沟通平台,加强企业与资本的对接,对精选的优质企业开发专属金融产品定向培育,创造“放足好水、养好活鱼”的健康生态。同时,配套相关产业化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减少中小企业固定资产投入,为中小企业的工业化赋能,尽快将中小企业的创新产业带入产业化进程;完善“专精特新”企业人才培养机制,引导高校、科研单位培育专项领域的人才,并让这些人才向“专精特新”企业流动,最大限度激发广大科技人才的创新活力,实现“专精特新”领域人才和企业的厚积薄发。

  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二场“部长通道”上,工信部部长肖亚庆表示,我国政府将继续扩大“专精特新”企业的规模和范围。按照计划,今年将再培育国家级“小巨人”企业3000多家,带动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企业达到5万家以上,使“专精特新”企业群体不断壮大。

  中小企业好,中国经济才会好。可以预期,在多重利好政策的支持下,越来越多中小企业将脱颖而出,成为各自产业领域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提升中国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发挥更大作用,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动能。

  《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佟明彪)

精彩图片

着力培育更多“专精特新”企业

2022-03-11 14:31 来源:中国质量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