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市场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口罩消毒残留物会致癌?权威回应来了

2021年12月01日 10:39   来源:光明日报   

  自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等公共卫生防控措施发挥了重要作用。近日,一段关于“口罩消毒残留物中有致癌物,用口罩前要抖一抖”的视频在互联网上引起讨论。该视频称,佩戴口罩时,应将拆封后的口罩在空气中甩动或抖动10至20次,否则直接佩戴经过环氧乙烷消毒的口罩将有致癌风险。那么,这种观点是否正确?

  作为一种重要的石化产品、消毒剂,环氧乙烷被广泛应用于洗涤、制药、印染等行业,比如其在绷带、缝线及手术器具等医疗用品的消毒中即有应用,但接触高浓度环氧乙烷会对人体造成损伤,引发致癌风险。相关领域专家指出,我国医用物品均有相关技术标准,只要残留量相关数值在国家强制性标准之下,即可正常使用。

  例如,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初期,口罩、防护服等防疫物资紧缺,很多工厂生产出的防护服需要经过7至14天的消毒过程后才可出厂。一些工厂生产的医用口罩加工完毕后会有化学物质残留,需要14天左右才能解析释放。在达到相关标准后,即已处于安全状态,可供人群即时使用。专家强调,对于口罩消毒残留物,“抛开剂量谈毒性”,并不科学。

  2020年5月6日,市场监管总局(标准委)正式发布《儿童口罩技术规范》推荐性国家标准,对6岁至14岁儿童用口罩的基本要求、外观质量和测试方法进行规定。其中,儿童用口罩有害物质残留中的环氧乙烷灭菌残留量不得高于2μg/g。网传视频中也指出其所测试的5个口罩均在国家规定值以下。

  此外,有口罩行业从业者指出,并非所有的口罩都需要经过环氧乙烷消毒。比如上海大胜卫生用品制造有限公司在口罩制造过程中使用超音波进行消毒,消毒后的细菌残留量远低于国家标准,可以满足公众日常生活防护使用,其产品除供应国内市场,还远销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

  专家提示,消费者在选择口罩时关键是要选择正规企业生产的产品。部分小作坊、资质不齐全的公司生产的产品可能在原料、工艺方面存在缺陷,导致产品不合格或细菌超标。国家药监部门也一直在加大力度打击不法商贩,对于正规企业生产的口罩,消费者可以放心使用。

  那么,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科学使用口罩呢?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主任李太生指出,预防呼吸道传染病,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是最重要的几条措施。其中,戴口罩前要先洗手,一定只接触口罩外侧,不要触碰口罩内侧。

  “理论上讲,一次性使用医用外科口罩使用3至4小时后即应更换。摘口罩时,也应注意科学收纳口罩并将废弃口罩置于医疗废弃垃圾桶内。”李太生说,“掌握这些口罩使用的基本规范,应该就可以科学放心使用口罩。”

  (本报北京11月30日电 本报记者 张亚雄) 

(责任编辑:殷俊红)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

口罩消毒残留物会致癌?权威回应来了

2021-12-01 10:39 来源:光明日报

  自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等公共卫生防控措施发挥了重要作用。近日,一段关于“口罩消毒残留物中有致癌物,用口罩前要抖一抖”的视频在互联网上引起讨论。该视频称,佩戴口罩时,应将拆封后的口罩在空气中甩动或抖动10至20次,否则直接佩戴经过环氧乙烷消毒的口罩将有致癌风险。那么,这种观点是否正确?

  作为一种重要的石化产品、消毒剂,环氧乙烷被广泛应用于洗涤、制药、印染等行业,比如其在绷带、缝线及手术器具等医疗用品的消毒中即有应用,但接触高浓度环氧乙烷会对人体造成损伤,引发致癌风险。相关领域专家指出,我国医用物品均有相关技术标准,只要残留量相关数值在国家强制性标准之下,即可正常使用。

  例如,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初期,口罩、防护服等防疫物资紧缺,很多工厂生产出的防护服需要经过7至14天的消毒过程后才可出厂。一些工厂生产的医用口罩加工完毕后会有化学物质残留,需要14天左右才能解析释放。在达到相关标准后,即已处于安全状态,可供人群即时使用。专家强调,对于口罩消毒残留物,“抛开剂量谈毒性”,并不科学。

  2020年5月6日,市场监管总局(标准委)正式发布《儿童口罩技术规范》推荐性国家标准,对6岁至14岁儿童用口罩的基本要求、外观质量和测试方法进行规定。其中,儿童用口罩有害物质残留中的环氧乙烷灭菌残留量不得高于2μg/g。网传视频中也指出其所测试的5个口罩均在国家规定值以下。

  此外,有口罩行业从业者指出,并非所有的口罩都需要经过环氧乙烷消毒。比如上海大胜卫生用品制造有限公司在口罩制造过程中使用超音波进行消毒,消毒后的细菌残留量远低于国家标准,可以满足公众日常生活防护使用,其产品除供应国内市场,还远销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

  专家提示,消费者在选择口罩时关键是要选择正规企业生产的产品。部分小作坊、资质不齐全的公司生产的产品可能在原料、工艺方面存在缺陷,导致产品不合格或细菌超标。国家药监部门也一直在加大力度打击不法商贩,对于正规企业生产的口罩,消费者可以放心使用。

  那么,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科学使用口罩呢?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主任李太生指出,预防呼吸道传染病,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是最重要的几条措施。其中,戴口罩前要先洗手,一定只接触口罩外侧,不要触碰口罩内侧。

  “理论上讲,一次性使用医用外科口罩使用3至4小时后即应更换。摘口罩时,也应注意科学收纳口罩并将废弃口罩置于医疗废弃垃圾桶内。”李太生说,“掌握这些口罩使用的基本规范,应该就可以科学放心使用口罩。”

  (本报北京11月30日电 本报记者 张亚雄) 

(责任编辑:殷俊红)

查看余下全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