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广州能做事 更能做成事

2020年03月30日 08:23   来源:广州日报   

  2019年度省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近日出炉,广州交出了亮丽的成绩单:斩获136项奖项,占全省总奖项数76%,获奖数量高居广东第一。

  昨日,广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广州市第59场疫情防控新闻通气会(省科学技术奖专场),把话筒递给获奖的科学家们——“突出贡献奖”得主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迎军教授和多位广州地区科学技术奖获奖单位代表。让科学家成为通气会的主角,通过他们的讲述,解读广州科技创新的“领跑秘笈”。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方晴、龙锟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燕、骆昌威

  王迎军:在广州我做了我想做的事情

  “我觉得广州是一座包容的城市,是一个能做事情的地方,更是一个能创新的地方。正是在这样一个环境里,我做了我想做的事情。”会上,“突出贡献奖”得主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亚太材料科学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教授王迎军点赞广州的创新氛围,她在广州学习、生活、工作了四十多年,从事生物材料研究超过三十五年。

  20世纪80年代初,王迎军跟着导师拿到第一个有关生物材料研究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这在国内基本上是生物材料研究最早的研究项目。后来导师退休,只剩下她一个人,还有一间20平方米的实验室。

  “如今,那间小实验室已经发展成为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室面积也变成13000平方米,研究队伍260多人。在国内是规模最大的,在国际上也有比较大的影响力。”王迎军说。

  她表示,这样的情况,只有在广州可以做到。实验室发展的每一步,从科学研究、队伍建设到平台发展都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每一项创新成果的转化,都得益于广州的企业氛围、创新文化和政策支持。

  据介绍,王迎军团队已研究出多项国际领先的原创性成果。“更重要的是,我们帮助一批企业生产出了我国自己的高端医疗器械产品,改善了国外公司主宰中国高端产品市场的状况,有力推动了广东省、广州市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近年来,广东省高端医疗器械的企业数量和市场需求量一直位居全国前列,而且发展迅速。”

  这次新冠疫情,更加凸显了生物材料研究和医疗器械发展的极端重要性,王迎军表示,广州市医疗器械新兴产业的发展一定能够更上一个台阶,为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生命健康水平作出更大的贡献。

  在谈及材料科学应用问题时,王迎军表示,生物医药、信息技术等战略新兴行业都是以材料为基础的。很多领域的“卡脖子”技术问题,其实是材料的问题,比如电动汽车的电池。“广东现在是材料大省,但还不是材料研究强省。什么时候成为材料强省,战略新兴行业的发展就上去了。”

  王迎军表示,生物材料属于医疗器械行业,其研究水平直接关系到每个病患的生活质量。“比如我们团队研究的再生修复材料。以前,患有骨肿瘤的病人可能需要锯掉腿。有这个材料后,我们把病人的病损部位拿出来后,把材料放进去,短时间内就能诱导自身组织再生长。”王迎军说。

  米格尔·埃斯特班:望更多科研人才到粤工作

  会上,广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项目第一位非华裔获奖者米格尔·埃斯特班用英语介绍了获奖项目《尿液诱导多能干细胞技术及体细胞重编程机制》的技术成果,并请他的同事、成果第二完成人、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研究员秦宝明代为翻译。

  “希望有更多科研人才到粤工作。”米格尔·埃斯特班说。他来自西班牙。2007年底,他来到广州,正式加入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成为该院首位全职研究员。

  什么是诱导多能干细胞?他解释道,生物学将人体的任何细胞转化为与胚胎发展初期的细胞非常相似的细胞就是个好例子,这些细胞被称为诱导多能干细胞,在再生医学中具有巨大的潜力。

  “我们证明了,来自肾脏并在尿液中发现的细胞是产生诱导性多能干细胞非常好的来源。这一过程是非侵入性的,可应用于任何个体,并且所产生的诱导多能细胞具有非常好的质量。”他说。

  公务车管理用上北斗导航技术

  海格通信牵头完成了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项目《面向复杂电磁环境的北斗导航创新技术研究及产业化》,该公司主任专家田震华说,传统的卫星定位系统,在室外空旷的环境下定位精度较高,但受制于卫星信号微弱,容易受到遮挡或干扰。该项目是为解决这些问题而设立的,海格通信通过自主创新研发,使得在复杂环境下能够将定位成功率从原本的70%提升至95%以上。

  据他介绍,目前项目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重要部门,如公司自主研发的北斗公务用车管理信息系统,以北斗高精度定位为基础,建立了公务车大数据运营管理平台,目前已实现在广州、深圳等15个地市公务车北斗终端的安装。

  打破长期依赖国外数据库局面

  金域医学牵头的《罕见病实验诊断关键技术创新与规模应用》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罕见病患者花在问诊上的时间平均5年到10年,确诊时间需要5年到30年。”该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梁耀铭说,防控罕见病的关键在于精准诊断及预防。由于病因复杂、缺少中国人群数据库等原因,导致罕见病诊断难。

  梁耀铭说,他们首先围绕罕见病实验诊断关键技术在规模化应用中的关键问题,创新研发了罕见病系列筛查诊断技术。此后他们自主设计技术路径和方案,将多技术平台有机整合在一起,攻克了单一检测技术无法确诊罕见病的难题。

  通过该项目,金域医学也创建了样本量大、病种齐全的中国人罕见病样本库和数据库, “我们打破了长期依赖国外数据库分析中国人罕见病的局面。”梁耀铭说,通过技术共享和数据共享,每年为80多万人次提供罕见病筛查和精准诊断,10年来为6万多名罕见病家庭找到了病根。

  广州模式引领水产环境修复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牵头完成的《淡水池塘环境生态工程调控与尾水减排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得广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该所养殖与营养研究室主任谢骏说,该项目的目的是要保证优质产品的生产,同时要保护好水域环境。

  谢骏说,该项目团队持续研究了十余年。起初他们引进了以色列先进的 “生物絮团技术”,但很快发现养殖户难以掌控该技术,且该技术仅适用于单品种集约化养殖。“我们发明了强化型生物膜技术,这解决了以色列技术在水质修复上的不足。再结合不同鱼类品种的搭配,将鱼塘的食物链延长,大大提高了池塘养殖效率,减少了养殖水外排的压力。”谢骏说。

  谢骏表示,成果的获得,得益于广州市提供的科技产业大舞台。“广州模式引领了全国的水产环境修复工作,将我们的成果能转化为切实可见的生产力。”

(责任编辑:郭文培)

精彩图片

广州能做事 更能做成事

2020-03-30 08:23 来源:广州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