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税务总局10月3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包括民营企业和个体经济在内的民营经济纳税人新增减税9644亿元,占新增减税总额的64%。
据了解,我国推进的小微企业普惠性减税政策受益最大的是民营经济。前三季度,民营经济享受该政策新增减税1619亿元,占比为88.61%;全国民营经济销售收入同比增长9.7%,快于整体增幅1.6个百分点,购进机器设备投资同比增长8.9%,快于整体增幅2.8个百分点。
民营企业深享红利,增强了向好发展基础。今年以来,我国优化营商环境的改革力度更大、精准度更高、节奏更快。有关部门逐项梳理了我国营商环境存在的问题,诸如“融资难融资贵”“不愿投不敢投”“不知道往哪投”等困扰民营经济的问题,对标国际先进、对接国际通行规则,于年初制定专项改革任务台账,明确改革目标、责任部门、时间节点。
目前,除少数修法及涉及整合多部门职能和系统的任务外,各部门各地按时保质地完成了百余项改革举措,特别是突出问题导向,主要聚焦民营企业反映多呼声大的难点热点问题。如通过加快推进电子政务“一网通办”,构建全流程一体化在线服务平台。企业开办、用水用电报装、不动产登记等事项的办理时间压缩50%以上。
其中,北京和上海两市在办理建筑许可、获得电力、跨境贸易、开办企业、登记财产等领域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切实对接企业诉求,为全国的“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树立了标杆,为国内其他地区提供了大量可学习、可复制的宝贵经验。
良好的营商环境大大激发了市场的主体活力,促进了高质量发展。在北京,仅高新技术企业就从2017年日均设立98家,2018年日均设立200家增长为今年日均设立250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到2.5万家。
在上海,企业投资的信心在增强。新的市场主体不断涌现。今年上海全市日均新设企业1429家,增长7.4%,截至第三季度已经提前完成了全年新增就业岗位目标。外商投资也更看好上海。今年1月份至9月份,新设外资企业项目、合同利用外资、实到外资实现同步增长,分别增长了40.2%、8.9%、13%。
事实证明,中国优化营商环境改革政策成效经得起市场主体和国际社会的检验。世界银行日前发布的《全球营商环境报告2020》显示,我国营商环境全球排名由去年第46位上升至第31位,并连续两年被世行评选为营商环境改善幅度最大的全球10个经济体之一。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不久前,国务院颁布了《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并将于2020年1月1日起施行。《条例》的制定,主要着眼于增强微观主体活力、持续深化改革、巩固改革成果等,这些举措将为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提供制度性保障。(经济日报记者 冯其予)
(责任编辑:刘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