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民营经济和高质量发展】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10月16日讯(记者 刘潇潇) 自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栉风沐雨、敢闯敢干,在数十年改革浪潮的洗礼中不断发展壮大,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巨大力量。该如何正确认识民营经济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又该怎样客观看待社会上针对民营经济的杂音?近日,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义平做客中国经济网“新时代民营经济和高质量发展”系列访谈,深入阐释民营经济相关问题。
为杂音画上“休止符”
2018年正值改革开放40周年。在对过去40年间中国经济的发展成就进行回顾和总结的同时,社会上也出现了“民营经济离场论”“新公私合营论”等论调,在一段时间内甚嚣尘上。
为什么社会上会出现对民营经济的偏见?“一些人还不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不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民营经济的作用,特别是不能认识到我国社会主义初期阶段是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也就是‘两个毫不动摇’,即‘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李义平指出。
质疑论调的出现,引发了社会上对“国进民退”的担忧。一时间,舆论场的混乱,加剧了不少民营企业家的不安情绪,动摇了一些民营企业家的信心。
2018年11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京主持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并发表了十分重要的讲话:一段时间以来的“民营经济离场论”“新公私合营论”等等说法,“是完全错误的”,并指出,“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
作为对各种质疑论调的“最后一击”,这一铿锵有力的讲话正面回应了关于民营经济的疑虑和争议,向全国超过2700万家民营企业和6500万户个体工商户传递了无比明确的信号,廓清了迷雾,消除了杂音。
在李义平看来,在面对民营经济遭受非难、攻击的关键时期,总书记的讲话“力挽狂澜”,“指明了民营经济发展的前景,也指明了民营经济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针对总书记关于“自己人”的表述,李义平认为,这一概念彰显了“平等”,意义非常重大。“自己人可以平等享受各种资源,在方方面面大家都是平等的,永远是‘一颗红心一手准备’,而不是‘两手准备’。”
实际上,近年来中央多次下发文件一再强调“两个毫不动摇”,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多次重申“两个毫不动摇”和“三个没有变”。对民营经济发展的频繁力挺,让广大民营企业家们吃上了“定心丸”。
为中国经济腾飞“添翼”
在中国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中,民营经济到底具有怎样的地位?一组简称为“五六七八九”的数字不言自喻:贡献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
“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非公有制经济功不可没,对中国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李义平在一篇发表于2018年10月的文章中指出。他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喻为中国经济的“两翼”,指出这两者长期并存或互相交叉(混合经济),并直言:“如果折其一翼,中国经济就难以持续飞行。”
为什么中国经济离不开非公有制经济?“中国经济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然,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极大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非公经济天生与市场经济相融,他们的兴起就是市场经济的兴起。”李义平指出,自改革开放以来,“放手”让非公经济在国民经济的构成中寻找自己的发展空间,并随着条件的成熟,向着更为广阔、更为深远的层次发展,进而成为“两个毫不动摇”中有力的一翼。
李义平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伴随非公经济的发展,一大批优秀企业家先后涌现,为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贡献了巨大活力。同时,非公经济的发展对于国有企业的改革会形成“鲶鱼效应”,造就的人才也有利于国有企业的改革。此外他也指出,没有民营经济发展,就没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只要民营经济发展,市场经济就发展,国家经济就发展。可以说,国家社会文明、民主的程度和民营经济发展的程度,是成正比例的关系。”李义平指出,“民营经济的发展巩固了我们的经济基础,巩固了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最终证明‘中国模式’是成功的。”
(责任编辑:王惠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