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北京垃圾分类“专家”每天走四万步 被划伤成家常便饭

2019年07月12日 15:43   来源:北京晚报   

  “你看,我这么给垃圾分类对吗?”早上7点,朝阳区八里庄红庙机二委小区里,遛早的老人、上班的年轻人陆陆续续出了门,他们手里拿着一袋一袋的垃圾走向楼下的分类垃圾桶,对于拿不准的垃圾,大家向正在整理垃圾桶的吕书霄询问。

  今年7月1日,上海市正式实施 《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条例规定,个人混合投放垃圾今后可最高罚200元,单位混装混运最高可罚至5万元,而且违规还将会列入征信,堪称“史上最严垃圾分类措施”。面对如火如荼的垃圾分类问题,机二委小区的居民们却早已提前“备战”。32岁的吕书霄是小区里的垃圾分类指导员,专业热情,是居民们对他的评价。

  帮助居民整理扔错的垃圾

  砰!一只烂掉的苹果被塑料袋裹着,扔进了写着厨余垃圾的蓝色垃圾桶里。扔垃圾的是一位姑娘,丢掉烂苹果后,她急匆匆地离开了。“你看,塑料袋不属于厨余垃圾,我得把它挑出来。”吕书霄翻开垃圾桶的盖子,用长夹子小心地夹出了塑料袋裹着的烂苹果。他捏住袋子的底部,轻轻一抖,烂苹果打了个滚儿重新掉进厨余垃圾桶里,而装着烂苹果的塑料袋则被丢进了右侧的“其它垃圾”桶里。

  “垃圾桶有三个,左边的是放可以回收的垃圾,中间的是厨余垃圾,而右边的是放那些塑料袋、玻璃、纸巾等无法回收的垃圾,像咱们吃饭的时候,鱼刺和小骨头都是厨余垃圾,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吃的都是厨余垃圾,像大棒骨,块儿太大,属于降解时间长的垃圾,要归入右边的‘其它垃圾’桶里。”一提起垃圾分类,吕书霄就打开了话匣子。

  吕书霄是河北邯郸人,早些年,他跟着老乡在上海打工。“刚到上海的那几年,我在工地干活,一个月不夸张地说,工资过万。”那么,是什么原因让吕书霄改了行呢?在吕书霄的右胳膊和右眼上面,有两个明显的疤痕,这都是在工地干活的时候,钢筋扎进去留下的。“当时走路没注意,前面有一根戳出来的钢筋,突然眼睛那儿一凉,我就想完了,眼睛保不住了。”发生事故的那一年,吕书霄和对象已经准备年底就要结婚了。幸运的是,眼睛的伤只是皮外伤,没有伤到眼球。从那以后,吕书霄改了行,开始从事环卫方面的工作。

  “虽然挣钱比在工地上少了,可是心里也踏实了不少。”后来,因为家里的缘故,两年前,吕书霄离开了上海,来到了北京。对于职业规划,他还是选择了环卫方面的工作,成为捷盛物业公司的一名垃圾分类指导员。

  耐心为居民讲解垃圾分类

  “小伙子,你看看,我这个属于不可回收的垃圾吗?”居民刘玉琴拿着一袋子的塑料、纸巾等垃圾让吕书霄看看自己分类分得对不对。在得到了肯定的答案后,刘玉琴开心地把垃圾扔进了右边的“其它垃圾”桶里。“其实,一开始的时候,街道宣传垃圾分类,我还觉得挺麻烦。”邻居佟书霞说,那阵子,街道、社区还有物业公司的人到家里做宣传,还送垃圾桶。看着家里摆着几个垃圾桶,佟书霞刚开始还真不太习惯,每次扔垃圾都要“纠结”一阵子。但现在,垃圾分类成了习惯,她也就不觉得怎么麻烦了。“其实,相对于年轻人,我们老年人更容易接受垃圾分类。”张宝珍说,她的父亲93岁了,对垃圾分类,老爷子特别上心。“刚开始社区里宣传垃圾分类,老人扔垃圾的时候老问我扔到这个垃圾桶对不对,扔进那个垃圾桶对不对。”

  在小区北门的宣传栏上,贴着垃圾分类的宣传海报。别看这是一个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老小区,但垃圾分类对于小区居民们来说,并不陌生。八里庄街道城市管理办公室副科长王月晨告诉记者,2011年的时候,小区里正式开始进行垃圾分类,街道和专业的公司对居民定期做宣传,如今,居民们已经养成了自觉垃圾分类的习惯。

  “老住户都特别注意垃圾分类问题,倒是一些在小区租房的年轻人,不那么注意。”张宝珍说,有时候,她早起倒垃圾,偶尔会遇到几个把垃圾都放进一个塑料袋的年轻人,热心肠的她也会提醒一下。

  检查垃圾被划伤是经常的事

  居民们集中扔垃圾的时间是在早上七八点,小区里80%的垃圾都是在这个时间段被扔到垃圾桶里的。在机二委小区里,一共安置了六组垃圾桶,每天早上六点半是公司规定的上岗时间,不过,吕书霄每次都会在六点左右来到这里。而第一件事,就是掀起一个一个的垃圾桶,忍住桶里飘出的恶臭,扒着看里面的垃圾是否分对了类。“有一些垃圾是晚上居民丢的,我就得抓紧时间赶紧把扔错的垃圾分好类,不能等垃圾堆多了再分,那工作量可就大了。”

  碰到倒垃圾的居民分类不对,吕书霄也会去阻止。“当然,咱们得采取策略,你要是上来就说你这个垃圾弄得不对,那肯定会发生争执。”吕书霄有自己的办法。“要是急着上班的上班族,我就说,你看你把垃圾的分类弄错了,这次我帮你扔,下回记得弄对。”

  虽然做垃圾分类的工作比在工地上安全不少,但有时候,吕书霄也会遇到一些麻烦和危险。记者注意到,吕书霄的右手中指贴着一个创可贴,原来,一天前,他在整理居民倾倒的垃圾时,不慎被混在垃圾里的碎玻璃碴儿扎伤了。“有时候戴着手套都不行,玻璃碴儿能把手套扎透了。不过,这种事儿赶上了,及时清理好伤口就没事了。”吕书霄说,有时候他也会遇到特别恶心的垃圾,譬如用纸裹着的宠物猫粪便。“我知道居民也是好心,但是用纸裹着,你不知道里面是什么,还是要扒开看看。”每天围着垃圾桶转,吕书霄的工作量并不小。一天下来,他要走三四万步。“我的朋友圈里,每次走路我的步数都是第一名。”

  在老家也成了垃圾分类专家

  在吕书霄看来,要想做好垃圾分类,前期的宣传工作很重要。“我们也经常组织居民去产业园和垃圾处理厂去参观垃圾分类回收的情况。”王月晨说,近距离地接触垃圾分类,才能让居民们了解到环保的重要,他们才会打心眼里愿意去做这件事。

  除了和居民们去参观垃圾处理厂,吕书霄也经常和同事上门对居民们垃圾分类的情况进行了解和宣传。“有的居民特别热情,从六层一直把我们送到楼下,让人特别感动。”

  在很多小区里,装修时产生的建筑垃圾和一些不要的废旧家具是令人头疼的难题。然而在机二委小区里,建筑垃圾随意堆放的情况却没有。“我每天都在小区里围着垃圾桶转,听到哪儿有施工的声音就上楼看看。”吕书霄有自己的工作秘诀,遇到家里装修的居民,他会引导施工人员将装修时产生的建筑垃圾存放到暂放点,帮着居民处理不要的废旧家具。“你设身处地为居民着想,大家才会支持我的工作。”

  如今,吕书霄的老家邯郸也在进行垃圾分类。“老家的亲戚、邻居知道我在北京做垃圾分类,有时候也会打电话请教垃圾分类的问题。”在吕书霄看来,从事垃圾分类工作让他感到十分自豪。“这是一个朝阳的产业,我会一直做下去。”

  本报记者李环宇 文并摄

(责任编辑:刘潇潇)

精彩图片

北京垃圾分类“专家”每天走四万步 被划伤成家常便饭

2019-07-12 15:43 来源:北京晚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