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两会委员热议园区经济:集聚产业引领高质量发展

2019年03月13日 10:09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13日讯(记者 杨秀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经济进入新时代的根本要求。园区作为产业经济发展的主阵地,必须争当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排头兵和先行者 >>点击进入访谈专题

    3月12日(星期二)18:00,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海淀区副区长、海淀区工商联主席陈双,全国政协委员、天津泰达中塘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管学斌,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强微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春阳,全国政协委员、甘肃凯凯农业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恺做客中国经济网中经两会之夜访谈节目“园区经济打造增长新引擎”,与网友在线交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王泽彪/摄

    3月12日晚,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海淀区副区长、海淀区工商联主席陈双;全国政协委员、天津泰达中塘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管学斌;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强微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春阳;全国政协委员、甘肃凯凯农业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恺等全国政协委员做客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中经之夜》访谈节目,就如何推进园区高质量发展和转型创新发展进行了探讨。

  不可替代的强聚集效应

  在我国,工业园区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焦点,如雨后春笋般兴盛起来,不少工业园取得了经济效益,甚至成为区域形象工程。几位委员对园区经济的作用有着相同的观点:园区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海淀区副区长、海淀区工商联主席陈双。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王泽彪/摄  

  在陈双看来,工业园区扮演的更多的是产业集聚的作用,比如说很多人才集聚在中关村,形成了一些互相帮助、互相需求的经济体,进而形成产业集群,得以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独树一帜。

    全国政协委员、天津泰达中塘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管学斌。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王泽彪/摄 

  管学斌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他认为园区经济是经济发展的一个主力军,从经济、产业、技术到人才等方面都有聚集效应。园区内企业有得天独厚的政策等优势,发展也更迅猛一些。

  “我国2018年底有300多个园区,包括各地的开发区和高新区,还有一些其他园区。它们GDP占全国的五分之一,税收差不多也是这些,出口总额占到全国的四分之一左右。”郑春阳用一组数据分析了园区对全国经济的贡献。

  李恺则表示,在西北地区以农业园区为主,各园区内企业通过互相合作,更加拉长了产业链,也证明了园区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高质量专业化是趋势

  在改革开放40年中,产业园区扮演了地方经济发动机的角色,是地方政府聚焦资源、产业改革创新的重要实践平台。经济新常态下, 产业园区的发展也将具有新使命和新特点。

  中关村科学城已经有40多年的发展历史了,从最初的依赖区域政策支持,到现在更多的需要产业政策支持,而这正是未来园区发展的一个势头,便于更充分发挥园区的各种集聚作用。在陈双看来,产业政策和园区政策各有优势,如果进行叠加,中关村科学城就会发展得更好。“”

  成立于1984年的天津开发区经过近40年的成长,从40平方公里发展到近400平方公里,形成了“一区十园”格局,在不断扩展实力的同时,产业结构也有了优化,目前有高新园区、航天航空、医药加工等。

  “我们现在更注重注园区对企业的服务意识,秉持投资者是帝王的思想,力求把园区做大做强。”管学斌以天津开发区为例表达了新常态下工业园区的新变化。

    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强微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春阳。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王泽彪/摄 

  郑春阳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园区的角色也发生了很变化,现在园区更多的是发挥桥梁作用,帮助园区融入到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大趋势中。总体上看,现在园区已经从大而全向小而精的高质量、专业化方向发展了。”

 

    全国政协委员、甘肃凯凯农业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恺。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王泽彪/摄 

  目前,甘肃很多马铃薯种植加工企业都选择在同一个农业园区注册、发展,在园区的支持下,产业发展更标准、更规范了,未来就会实现全产业链发展。李恺表示,从这里可以看出,现在园区确实在向着更加精准的专业化方向发展。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新时期,如何实现园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陈双表示,中关村科技城的目标是打造全球的科技创新中心,离世界的硅谷还有很长的距离,要多吸引高端人才。郑春阳、李恺、管学斌三位委员则同时表示园区要在延伸产业链上多下功夫。

(责任编辑:王惠绵)

精彩图片

两会委员热议园区经济:集聚产业引领高质量发展

2019-03-13 10:09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