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两会委员热议园区经济: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打造经济新引擎

2019年03月13日 09:5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13日讯(记者 杨秀峰 刘潇潇)园区是我国产业发展的集聚区,也是国民经济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效引导园区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产业集聚发展,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各地的园区“百花齐放”,迎来快速发展时期。>>点击进入访谈专题 

    3月12日(星期二)18:00,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海淀区副区长、海淀区工商联主席陈双,全国政协委员、天津泰达中塘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管学斌,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强微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春阳,全国政协委员、甘肃凯凯农业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恺做客中国经济网中经两会之夜访谈节目“园区经济打造增长新引擎”,与网友在线交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王泽彪/摄 

然而,受国内外经济增长放缓、市场需求变化、实体经济增速放缓、新兴业态出现等多种因素影响,产业园区发展普遍遇到瓶颈,盲目生长、重复建设、恶性竞争、“圈地"闲置与浪费等问题日益突出。

在新的历史时期下,该如何解决“僵尸园区”的现状?园区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又在何方?3月12日晚,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海淀区副区长、海淀区工商联主席陈双,全国政协委员、天津泰达中塘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管学斌,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强微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春阳和全国政协委员、甘肃凯凯农业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恺共同做客中国经济网“中经两会之夜”访谈节目,共同为园区经济把脉建言。

集聚产业:引领高质量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海淀区副区长、海淀区工商联主席陈双。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王泽彪/摄

陈双看来,工业园区扮演的更多的是产业集聚的作用,比如说很多人才集聚在中关村,形成了一些互相帮助、互相需求的经济体,进而形成产业集群,得以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独树一帜。

管学斌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他认为园区经济是经济发展的一个主力军,从经济、产业、技术到人才等方面都有聚集效应。园区内企业有得天独厚的政策等优势,发展也更迅猛一些。      

“我国2018年底有300多个园区,包括各地的开发区和高新区,还有一些其他园区。它们GDP占全国的五分之一,税收差不多也是这些,出口总额占到全国的四分之一左右。”郑春阳用一组数据分析了园区对全国经济的贡献。

李恺则表示,在西北地区以农业园区为主,各园区内企业通过互相合作,更加拉长了产业链,也证明了园区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改革开放40年中,产业园区扮演了地方经济发动机的角色,是地方政府聚焦资源、产业改革创新的重要实践平台。经济新常态下, 产业园区的发展也将具有新使命和新特点。

郑春阳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园区的角色也发生了很变化,现在园区更多的是发挥桥梁作用,帮助园区融入到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大趋势中。总体上看,现在园区已经从大而全向小而精的高质量、专业化方向发展了。”

目前,甘肃很多马铃薯种植加工企业都选择在同一个农业园区注册、发展,在园区的支持下,产业发展更标准、更规范了,未来就会实现全产业链发展。李恺表示,从这里可以看出,现在园区确实在向着更加精准的专业化方向发展。

真正用好人才:打造聚才“强磁场”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43次提到“创新”一词。在各类创新要素之中人才是重中之重。

陈双认为,有苗不愁长,抓住人才就抓住了一切。小米、联想这样的独角兽企业为何在海淀占的比例很高?就是通过聚集人才,然后把产业做大。可以说人才结构和产业结构推动着中关村科学城企业的快速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天津泰达中塘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管学斌。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王泽彪/摄 

“人才战略是主要战略,现在大家说营商环境、投资环境,其实对人才的服务是最关键的。把人放在首位,园区才能跟着一块发展。”管学斌表示。

北大毕业、美国读博士、博士后,自身是高学历人才的郑春阳则表示北京人才太贵,选择在天津创业,就是因为可以用相对较低的工资招聘到博士生人才。

西部吸引各类人才难的客观存在的现实,但是西部地区从未放弃过努力,为了本地高学历人才尤其是农学方面的人才留下来,李恺建议多在乡村振兴上下功夫,要让年轻人有信心。

把人招进来,怎么把人留下来?陈双、管学斌认为全国各地的人才政策都差不多,关键是要为人才服务好、真正用好人才。李恺则表示要提高待遇,改善就业创业环境,让人才对西部地区有信心。

“僵尸园区”开方:提升产业链集聚效应

前些年,全国多地掀起了建设产业园区的热潮。由于建设无序,大量“僵尸园区”、“鬼城园区”出现,造成了土地、投资、人才等严重闲置和浪费,也影响了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在有些地方经常出现两个园区相距很近,为了地方利益都建起来了。两个园区的同质化特别强,又形成了企业和产业的竞争,这样很不利于未来的发展。”管学斌指出,还有部分“僵尸园区”仍有20-30%的面积在运转,在能耗和管理上的消耗巨大,但又体现不出集群效应,类似的情况为园区发展造成了很不利的影响。

    全国政协委员、甘肃凯凯农业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恺。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王泽彪/摄  

郑春阳和李恺也认为,产业链缺乏集群效应是造成“僵尸园区”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个企业要做的好,需要上下游配合、共享资源。很多园区做不起来,因为规模不够大,企业各自独立发展,不能分担运营成本。”

管学斌指出,园区设计应以市场需求为根本。“现在很多地方开始研究整合,把不同或者同类的园区做相应的整合。整合完以后,可以把产业、企业,包括人才、技术进行归集,形成一种合力。”

“智慧大脑”和“扬帆出海”: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野蛮生长”的“电子一条街”起步,经过多年的提档升级,北京市海淀中关村俨然已经成为了“中国硅谷”,引领了近30年间中国的科技发展。

陈双认为,如果把企业研发中心这样的“智慧大脑”放在海淀,那么海淀未来的信息服务业和科研服务业会更强,离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就会再进一步。

在管学斌看来,园区的职责在于为企业提供一个创新发展的平台,规划围绕着“为企业服务”这一主旨,为企业和政府之间打好桥梁,而非包揽“保姆”的角色。

 

    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强微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春阳。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王泽彪/摄 

郑春阳则认为,不同的园区需要因地制宜的发展策略,找到各自的经验和不足,加强交流合作,实现健康的发展。

作为产业园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另一条路径,“扬帆出海”不失为又一种高效的模式。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越来越多的产业园区选择“出走”参与经济带建设,不仅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也加快了国际的产能合作。

管学斌以天津泰达在埃及苏伊士经贸区园区的成功经验为例,总结出一套海外园区建设的“泰达模式”。“泰达是以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管理为最基础的方式,叠加出产业设计、产业规划,并借助中国的金融牌照提供资金支持,这样的话可以让很多需要产能对接的企业同乘一条船。”

(责任编辑:王惠绵)

精彩图片

两会委员热议园区经济: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打造经济新引擎

2019-03-13 09:5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