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陌生、融入、归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迎来更多共识

2019年03月10日 14:48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10日讯(记者 杨秀峰)2017年3月,“粤港澳大湾区”的概念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又三次提到粤港澳大湾区。两会期间,粤港澳大湾区引发了代表委员的热切关注,两年来,粤港澳大湾区有哪些新变化?有哪些新成就?  >>点击进入访谈专题

    全国人大代表宁凌、熊晓冬、刘若鹏、黄达昌做客“中经两会之夜:粤港澳深度融入‘一带一路’ 打造国际一流湾区”。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王泽彪/摄 

  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广东海洋大学发展规划处处长、广东沿海经济带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宁凌;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熊晓冬;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院长、首席科学家刘若鹏;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江门市工商联副主席、广东千色花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黄达昌等多位代表委员做客中国经济网“中经之夜”,聚焦粤港澳大湾区的现状和优势,对未来如何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各抒己见。

  融合发展 基建先行

  把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世界级的城市群,要抓好中心城市的建设,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首先要加快交通对接融入步伐。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特别提到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建设迈出的实质性步伐——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熊晓冬。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王泽彪/摄

  熊晓冬表示,在硬连通方面,极点带动、轴带支撑这种轴带目前正逐步形成。他通过自己亲身体验,从广州到香港基本上可以实现一小时交通圈。眼下,主要是东西两岸的通道问题,随着深中通道、虎门二桥等的建设,这一问题也将解决。在软连通方面,广东也做了很多尝试,包括岭南通等,正在研究整个湾区的软连通,相信在三地共同协商的情况下肯定可以解决。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海洋大学发展规划处处长,广东沿海经济带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宁凌。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王泽彪/摄

  在宁凌看来,尤其是粤港澳大桥通了之后,广东互联互通政策上了一个更新的高度。大湾区硬连通、软连通都已经达到一定的高度了,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亮点,是广湛高铁推进。不仅推动了大湾区对沿海经济带的带动,反过来也会进一步推动大湾区的良性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江门市工商联副主席黄达昌。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王泽彪/摄 

  大湾区建设中交通先行、交通发达的便利,老百姓感受更深切。黄达昌最直观的感受是,方便出门了!江门作为粤西的交通中心,现在从广州到江门高铁只要半个小时,香港到到广州高铁也是半小时。

    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院长、首席科学家刘若鹏。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王泽彪/摄 

  香港和深圳只隔着一条河,但是漫游电话费却是相当地昂贵。在刘若鹏看来,大湾区现在讲通高铁、通桥、通路,还应该加上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他建议,大湾区要构建一张超大数据量,非常稳定、便宜的、低延时的、高效率的宽带网络,这也是大湾区下一步培养新动能的抓手和几点。

  凝聚共识 合力推动

  从陌生到融入、到深入融入、再到越来越有归属感。刘若鹏用陌生、融入、归属六个字概括了大湾区两年来的发展变化。

  “随着湾区规划的出台,大家已经凝聚成共识,朝着世界级的湾区,朝着世界的科技创新中心去发展、去努力了。”刘若鹏感慨道。

  黄达昌则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让自己吃了定心丸,明确了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发力点。

  广东省曾明确强调,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主要任务,就是携手港澳全力以赴抓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贯彻落实。宁凌对此表示,广东省可以说是集全省之力、全域之量来做这个工作,尤其是粤港澳大桥通了之后,广东的互联互通政策上了一个更新的高度。

  熊晓冬对两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最大的感受是,珠江东西两岸的连通和广东各城市之间的互动以及中山的新区建设也都在加快。

  两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标志着大湾区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并将与“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相互配合,进一步完善中国改革开放空间布局。

  

(责任编辑:王惠绵)

精彩图片

陌生、融入、归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迎来更多共识

2019-03-10 14:48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