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基本医保难以解决贫困群众大病费用 医疗保障仍需持续完善

2018年11月19日 17:17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11月19日讯 我国目前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比例超过42%,尤其是农村贫困人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十分突出。怎样让贫困群众看得起大病?日前,记者参加“全国健康促进县区(镇)交流传播活动”获悉,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为贫困群众设置“4+1”医疗保障线,减轻了当地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

  四道保障线为贫困群众减轻医疗负担 

  民政部调查表明,约80%的农村贫困家庭认为看病花费高是就医的首要困难。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逐年加剧、医疗技术和设备升级等因素,基本医保有时难以解决贫困群众患大病需承担的费用,而过重的医疗负担正是贫困家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重要原因。

  业内人士指出,完善重大疾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是防止贫困群众“雪崩式”医疗花费后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措施之一。记者了解到,于都县设立“4+1”医疗保障线,即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大病医疗保险、疾病医疗商业补充保险、民政救助补偿和健康暖心工程医疗救助,旨在为全县贫困群众解决看病贵的难题。

  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作为第一道医疗保障线,已覆盖于都县所有参保居民。然而基本医保难以解决病越大、自付比例越高带来的问题,因此,大病医疗保险成为了于都县贫困群众的第二道医疗保障线。贫困群众享有每人每年40元的大病保险,在基本医保报销后将个人需负担的费用纳入大病保险二次补偿。

  虽然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为贫困群众报销了大部分医疗花销,但仍有一些大病患者需要使用报销目录外的药物或医疗服务,而这些药物和服务价格相对较高。针对此种情况,赣州市和于都县政府为全县贫困群众设立了第三道医疗保障线——疾病医疗商业补充保险。如果在报销目录外产生住院或治疗慢性病的花费,患病贫困群众只需负担20%的费用。

  对于农村五保户、农村低保户和贫困家庭儿童等特殊贫困对象,于都县政府还为他们设立相关的民政救助补偿作为第四道医疗保障线。四道医疗保障线层层互助,最大限度减轻了贫困群众的医疗负担,于都县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有所改善。

  医疗救助制度给予贫困群众兜底保障 

  数据显示,年龄在15岁至59岁的患病贫困人口占农村贫困人口的40%以上,其中多数人都是家庭的主要劳动力,一旦患病不仅会产生治疗花费,还会直接影响家庭收入,将进一步加剧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困境。

  国家卫健委、国家发改委等五部门联合印发的《健康扶贫三年攻坚行动实施方案》指出,2020年前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应提供托底保障。于都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罗霄山片区扶贫攻坚县,目前尚有115个贫困村和67066名贫困群众未脱贫。为此,于都县在四道医疗保障线的基础上,为贫困群众增添健康暖心基金医疗救助作为一道兜底保障线。如果贫困群众因住院或治疗特殊慢性病产生医疗花销,四道保障线报销比例未达到90%,健康暖心基金医疗救助将为其兜底补足至90%,且不对贫困群众设置起付线。

  走进贡江镇红峰村80平方米的健康小屋,“于都县健康暖心工程医疗救助政策”被张贴在醒目的位置。红峰村村医周金佛告诉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红峰村户籍人口1300多人,其中贫困人口就占了384人。自从赣州市和于都县政府推出“4+1”医疗保障线,村里贫困户看病能保证报销90%,解决了看不起病的“老大难”问题。

  截至10月底,于都县累计住院42963人次,住院总费用21703.14万元,补偿达21773.45万元,平均补偿比例则高达91.22%。“4+1”医疗保障线延伸了保障人群范围,为贫困群众构筑了一道完整的医疗保障防线。(徐航)

  

(责任编辑:杨秀峰)

精彩图片

基本医保难以解决贫困群众大病费用 医疗保障仍需持续完善

2018-11-19 17:17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