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筑牢质量基础提升质量效益

2018年07月19日 09:59   来源:中国质量报   

  ——关于进一步夯实质量技术基础的几点建议

  □孙 凯

  质量技术基础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目前,我国已初步建成了完整的质量技术基础管理体系,计量和检验检测机构建立了中央、省、市、县四级完备的技术机构;标准建立了中央、省、市三级技术机构,服务面基本做到全覆盖。认证认可在经济贸易中的地位作用进一步提升。截至2017年10月,CNAS认可检测实验室达7000余家。

  近年来,我国质量技术基础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现今经济发展的需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笔者认为,质量技术基础较为薄弱的原因有5个方面,一是没有形成统一的对质量技术基础的共识,有些地方政府没有树立质量技术基础对经济和质量的促进意识,支持不足;二是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现有质量技术机构人员能力满足不了新一代技术体系的需求,尤其是标准化工作人员严重不足;三是整体技术能力低下,标准体系落后,部分标准与国际先进标准差距较大,检定和校准能力满足不了经济发展需要,检验检测大多开展的都是日常性的检测;四是县级质量技术基础亟待夯实,标准化工作基本无专业人员,计量与检验检测的人员、设备、实验室条件无法正常保证工作的开展。很多企业想检测的计量器具无机构承接,想建立更高的企业产品标准无人能帮的现象普遍存在;五是个别地区认证认可不规范、审查不严。

  与此同时,各省市之间发展各不相同,地方编制、财税政策也不尽相同,造成检测队伍不稳定,促进质量发展内力不足。在笔者工作的辽宁省抚顺市,同样性质的技术机构就有全额、差额、自收自支3种模式,人员按地方政府对事业单位的管理模式,只减不增,造成技术机构人员流失严重;部分财政紧张的地方政府多年没有质量技术基础建设投入,技术能力严重落后于经济发展现状。

  笔者认为,应该按照《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中关于深化国家质量基础设施融合发展的要求,运用战略思维与系统思想,加快建立“统一管理、权责清晰、协调配套、上下联动、支撑有力”的质量技术基础保障体系,加快推进质量技术基础建设,更加有力地支撑经济社会发展。

  一是加快国家标准体系建设。按照发达国家的标准化战略模式,进一步提升标准化工作的战略地位;建立省、市完备的标准管理与服务体系,完善标准化社会公益类技术机构的建设,进一步加强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全局性、战略性和综合性重点项目的标准化工作。

  二是建立分工负责制。按照量值传递体系实行中央、省、市、县四级管理,将科学计量、法制计量、工业计量明确分工,各负其责。中央、省级重点开展科学计量,建立、改造、提升一批国家计量基准,加快建立新一代高准确度、高稳定性量子计量基准,推进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升级换代。市级机构以法制计量为主,积极开展工业计量,在保证国家量值体系完备的情况下,通过工业计量帮助企业提高质量、安全、能源和环境管理的水平,促进质量与效益的提升。县级要完善法制计量,提升人员、设备、环境的服务能力,保证国家量传体系的权威性。

  三是强化认证认可的严肃性。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监管结果纳入企业诚信体系,发挥出社会监督作用,提升认证认可的有效性和公信力。

  四是推动检验检测机构的整合。减少低水平重复性建设,支持市级开展适合本地经济发展方向的重点实验室建设,鼓励专业性机构开放检测实验室,开展面向社会的检测工作,促进检验检测的质量与能力提升。

  为了进一步夯实质量技术基础,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保障各项质量技术基础的高质量发展。

  一是加大新《标准化法》的宣传力度,进一步完善促进标准化工作发展的政策和激励措施,健全标准化工作推进的绩效保障机制;推动市级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和国际、国家、行业、地方标准以及国外发达国家的标准和技术法规的馆藏建设,为地方国民经济建设和标准化推广应用工作提供信息保障与技术支撑。

  二是要有统一的编制、财政政策促进质量技术基础建设。应出台统一的财政政策,列支专项资金,保障质量技术基础建设,提升质量发展的技术服务能力。对于开展工业计量的检定机构可探索相应激励机制,允许纳入地方财政,按收支两条线管理,纳入绩效考核,做到既满足市场的需求,又促进质量技术基础能力的提升。

  三是加快质量技术基础专业人才的培养。在编制、人才引进、奖励措施等方面统筹部署,省、市、县都要形成一支与质量战略相适应的专业人才队伍。完善质量技术基础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价办法,健全收入分配激励机制,提高专一技能型质量人才的福利与待遇。

  (作者单位:辽宁省抚顺市质量技术监督信息管理中心)

(责任编辑:佟明彪)

精彩图片

筑牢质量基础提升质量效益

2018-07-19 09:59 来源:中国质量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