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专访蓝箭航天CEO张昌武:商业航天还在“打地基”希望外界冷静看待

2018年07月11日 07:30   来源:每经网-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记者 张虹蕾 每经编辑 陈俊杰

  “有时候,走在这条路上,我们也是觉得孤独和寂寞的。蓝箭航天之所以沉寂3年才正式向外界发声,是因为这个产业需要耐心和坚韧,很多事情不能‘拍脑袋’随意改变作出决策。”和众多商业航天从业者一样,在这条道路上,蓝箭航天CEO张昌武走得快乐、辛苦,但也会感到寂寞。

  随着政策的放开和资本的布局,在被誉为商业航天元年的2018年,商业航天从“故事概念期”逐渐步入“市场导入期”之时,从业者的心态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我国商业火箭真正商业化的时间还有多远?对此,《每日经济新闻》(以下简称NBD)记者对蓝箭航天CEO张昌武进行了专访,他表示,虽然目前市场上的布局者众多,但整体还处于“打地基”的阶段。

  找准方向才能出手

  NBD:您认为商业航天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张昌武:我一直秉持的理念:慢就是快。沿着一条线走下去的技术脉络是非常重要的,商业航天找准方向才能出手,否则很可能万劫不复。另外商业航天本身对于可靠性有着极为苛刻的要求,追求质量比追求速度更重要,怎样静下心来把产品做扎实,把关键的零件吃透,在点火发射的那一刻优势才会凸显出来。

  蓝箭航天一开始制定的战略就是中型运载火箭+液体发动机,而且在过去的3年,没有刻意的去迎合热点和资本。一直保障技术始终沿着制定既定方向发展,不去花时间去做和主方向无关的东西,所以看似动作很慢,但整体速度是快的。

  NBD:为何选择现在高调的对外发声?

  张昌武:现在已经过了“只是一个ppt的阶段”,公众已经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现在发声希望与公众进行系统的交流,希望外界能够更加冷静的看待这个行业。

  NBD:目前政策的放开给商业航天发展提供了什么保障?

  张昌武:目前这个行业方向是非常明确的,政策不会跑得比我们慢。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做好自己,明确自身是否真的是具有价值的商业航天企业。如果做的技术本身没有价值,其实谈不上政策的保驾护航。

  NBD:民营商业航天企业是否出现明显的梯队?

  张昌武:目前商业航天民营企业都处于早期修炼基础设施的阶段,目前还未出现明显的梯度。另一方面,整个行业在往纵深化发展,上游和下游都出现垂直企业。此外,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行业模式还要经过几轮调整,包括各家公司的价值分布也要经过一定的考验才能定调。

  做航天没有任何讨巧的方式

  NBD:商业航天属于重资产,投资和回报周期都比较长,蓝箭怎样平衡研发投入?

  张昌武:大家认为商业航天是资本高度密集、技术密集型产业,但我看来这种认知对了一半。从投资规模来讲,运载火箭行业和汽车、互联网行业相比,投资需求并没有那么高,以蓝箭的运载火箭包括发动机为例,整个投资规模在20亿~30亿元左右。

  NBD:目前我国商业航天的难点是什么?

  张昌武:究竟怎样的组合模式才能在未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批产,这是要去解决的问题。可能在其他行业比如汽车行业、新能源汽车也面临同样问题。火箭对于质量的要求远远高于民用产品,怎样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去提高我们交换能力,将来实现更大规模批量的工业化生产,是需要去解决的问题。

  NBD:为什么很多商业航天从业者都说自己是寂寞的?

  张昌武:就航天的规律来讲,是没有任何讨巧方式的。首先要自己掌握关键设施和基础,根据市场来决策。过去3年我们都把有限的钱花在刀刃上,一方面持续扩大我们的团队,补充我们的研发力量,另外把很重要的一部分资源用来建造核心基础设施。

  在过去3年里,这个行业发生着很多事情,也有人发布战略、发射火箭,但我们不会看外界干什么就干什么,作为国内唯一做液氧甲烷中型火箭的企业,我们相对来说是比较寂寞的。

  NBD:商业航天领域未来会充分竞争吗?

  张昌武:放眼世界,能够做运载火箭的团队仍然屈指可数,未来不是会充分竞争的行业。作为战略型资源,这是需要有序发展的行业,不需要去做重复性建设和过时的技术和产品。最重要的是补足国家产品型号的“空白”并开拓增量市场,同时能够技术突破。

(责任编辑:刘朋)

精彩图片

专访蓝箭航天CEO张昌武:商业航天还在“打地基”希望外界冷静看待

2018-07-11 07:30 来源:每经网-每日经济新闻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