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市场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江苏泗洪坚持绿色发展 重现水清岸绿

2018年05月23日 16:20   来源:人民日报   

  花红柳绿,草长莺飞。5月的洪泽湖畔,别具苏北水乡的诗情画意。好山好水,正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之源。

  作为全国首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之一,江苏省泗洪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生态保护为基、产业发展为要,大力推进“两山”实践,促进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和谐共赢。

  生态治理,河道湖泊重现水清岸绿

  “今年夏天不用再闻臭味了!”在泗洪县石集乡新梁河上,挖掘机一字排开,清淤、挖土、平整坡面、堆土,长臂屈伸一片繁忙。泗洪实施“百河千渠环境整治连通工程”,这样的场景遍布全县23个乡镇的河道、沟渠、河塘。

  新梁河长5.1公里,流经石集乡、孙园镇两个乡镇,是一条防洪、排涝、灌溉的重要县级河道。这条河在1998年疏浚过一次,20年来,已是淤塞不通、水体黑臭,排涝灌溉功能弱化,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瓶颈。

  石集乡水务站站长田野介绍,春节过后,工程进入实施阶段,一个多月时间,河道换新颜。为保障长效管控,县里规定乡镇、村居为农村河道管护责任主体,落实管护人员,进行考核奖补,要求对整治完成的沟河渠道植草栽树,疏浚后的河道不排污水、不乱搭乱建等。

  在孙园镇,菜农们在蔬菜种植基地里灌溉刚栽植的黄瓜苗。“现在死水变活水,不愁种不好菜啦。”菜农张大伟说。

  泗洪县委书记王晓东介绍,今年年初,泗洪启动“百河千渠环境整治连通工程”,疏浚11条县级河道、160条乡级河道、4171条中小沟渠,建设配套桥涵等建筑物约2100座,通过工程建设和规范管理,实现农村水系“互通互联、引排顺畅、水清岸绿、生态良好”的目标。此外,泗洪还同步推进造林绿化工程、美丽乡村建设工程、镇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工程和退渔还湿工程,作为绿水青山专项行动“五大工程”。

  “走水路、奔小康”。洪泽湖是泗洪的母亲湖,但过去粗放的养殖方式、盲目的捕捞,以及高额利益诱发的非法采砂,导致水域面积大幅缩减,行洪、蓄水、调水功能退缩。

  泗洪县对境内非法采砂进行严厉打击,拆解了245条非法采砂船,实现了洪泽湖泗洪水域全面禁采、无一条采砂船的目标。在此基础上,近几年来退圩还湖、退渔还湿近10万亩,代之以科学开发、合理保护、规范养殖,提升湖泊生态功能。如今,泗洪县湿地生态系统逐步恢复,重现了碧波荡漾、水清天蓝的生态画卷。

  生态富民,昔日荒山结出致富果实

  放眼望去,5月的大红山格外清新,占地7000多亩的峰山乡碧根果基地一片壮观景象。

  谁能想到,这片全省最大的碧根果丰产示范林所在地,10年前是一座长满杂草的荒山,这片西南岗还是江苏省扶贫六大片区之一。为了给贫瘠的土地注入新的活力,该乡把碧根果产业作为生态富民的新路径,用家门口的“绿色银行”带动了周边农户就业增收。

  2007年,当地种植大户张勇经过调研后发现,碧根果既耐旱也耐涝,在荒山上也能种植,种植几年后就能结果,树龄长达几百年。他流转了峰山乡近100亩岗坡地栽种,并逐年扩大种植规模。生态经济符合乡里的发展思路,一些村干部也开始带头示范种植薄壳山核桃,每亩纯收入2000多元。

  树苗种下头几年没有收获,怎么办?乡里请来专家设计套种方案:每亩地种15棵碧根果,树苗占用一分半地,其余地方套种山芋、花生,以及金丝菊、杭白菊等中药材,通过“以短养长”实现近2000元的亩均收益。

  荒山上种满了绿树,乡村景色增添了生机。眼见着碧根果逐渐进入盛果期、种树的乡亲开始获益,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种植,仅峰山乡就已种了1.8万亩。

  “基地已经辐射带动周边几个村居,今年全乡种2万亩没问题。”峰山乡党委书记张国柱说,各村都成立了土地股份合作社和劳务合作社,龙头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农民除了以土地入股种植碧根果外,有一定劳动力的低收入户还能来合作社务工,人均年收入1万元左右。随着农户的口袋渐鼓,碧根果真正成为推动当地发展的“致富果”。

  生态环境改善的同时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西南岗地区计划“十三五”期间建设碧根果基地10万亩,致力打造“中国碧根果之乡”。以此为契机,泗洪县通过“三带四区百园”建设,加快特色生态农业发展步伐,既有魏营西瓜、车门蚕桑等传统的升级产业,也有太平草菇、陈圩鲥鱼等县域新兴产业。

  生态立县,绿色产业催旺全域旅游

  “洪泽湖湿地人气越来越旺!昨天我做了8单生意,至少收入3000元。”泗洪城头乡虾乐谷饭店老板王明干笑呵呵地说,眼下还没有到旺季,节假日里根本忙不过来。放眼全县,“生态+”,加出了从特色农产品种植养殖到农家乐、渔家乐,再到酒店住宿这条绿色产业链。

  看中了这里的好生态,去年7月,一家上海公司在泗洪投资进行立体种养,主要包括稻虾共养和藕虾套养,面积近5000亩。“泗洪生态好,养出来的虾干净鲜美。”王明干说,去年餐饮加养殖,公司销售额近2000万元。

  生态立县引领下,洪泽湖大湿地成为泗洪的亮丽名片。随着水质改善、生态提升,天鹅、豆雁等国家重点保护鸟类种群开始来此越冬、栖息,濒危鸟类震旦鸦雀也在此安家落户。据统计,这里拥有鸟类194种、淡水鱼类67种、各种植物500余种,随处可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动景象。

  “打生态牌、走生态路,将绿色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县旅游局副局长戴园芳介绍,生态治理撬动全域旅游发展效果显著。目前,全县有国家2A级以上景区11个,其中4A级景区2个,3A级景区5个,先后获得“中国最佳生态宜居旅游目的地”“全国最美健康养生旅游知名县”“首批最美生态旅游目的地”等称号。旅游产业在当地的绿色经济发展中,已覆盖了一二三产业。去年,泗洪全县接待游客突破45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2.3亿元;通过旅游业发展带动直接从业人数约3.5万人、间接从业人数达10万余人,带动周边居民增收超亿元。

(责任编辑:杨秀峰)

鍒嗕韩鍒帮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鍏充簬缁忔祹鏃ユ姤绀� 锛� 鍏充簬涓浗缁忔祹缃� 锛� 缃戠珯澶т簨璁� 锛� 缃戠珯璇氳仒 锛� 鐗堟潈澹版槑 锛� 浜掕仈缃戣鍚妭鐩湇鍔¤嚜寰嬪叕绾� 锛� 骞垮憡鏈嶅姟 锛� 鍙嬫儏閾炬帴 锛� 绾犻敊閭
缁忔祹鏃ユ姤鎶ヤ笟闆嗗洟娉曞緥椤鹃棶锛�鍖椾含甯傞懌璇哄緥甯堜簨鍔℃墍    涓浗缁忔祹缃戞硶寰嬮【闂細鍖椾含鍒氬钩寰嬪笀浜嬪姟鎵€
涓浗缁忔祹缃� 鐗堟潈鎵€鏈�   浜掕仈缃戞柊闂讳俊鎭湇鍔¤鍙瘉(10120170008)  缃戠粶浼犳挱瑙嗗惉鑺傜洰璁稿彲璇�(0107190)  浜琁CP澶�18036557鍙�
浜叕缃戝畨澶�11010202009785鍙�

江苏泗洪坚持绿色发展 重现水清岸绿

2018-05-23 16:20 来源:人民日报

  花红柳绿,草长莺飞。5月的洪泽湖畔,别具苏北水乡的诗情画意。好山好水,正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之源。

  作为全国首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之一,江苏省泗洪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生态保护为基、产业发展为要,大力推进“两山”实践,促进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和谐共赢。

  生态治理,河道湖泊重现水清岸绿

  “今年夏天不用再闻臭味了!”在泗洪县石集乡新梁河上,挖掘机一字排开,清淤、挖土、平整坡面、堆土,长臂屈伸一片繁忙。泗洪实施“百河千渠环境整治连通工程”,这样的场景遍布全县23个乡镇的河道、沟渠、河塘。

  新梁河长5.1公里,流经石集乡、孙园镇两个乡镇,是一条防洪、排涝、灌溉的重要县级河道。这条河在1998年疏浚过一次,20年来,已是淤塞不通、水体黑臭,排涝灌溉功能弱化,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瓶颈。

  石集乡水务站站长田野介绍,春节过后,工程进入实施阶段,一个多月时间,河道换新颜。为保障长效管控,县里规定乡镇、村居为农村河道管护责任主体,落实管护人员,进行考核奖补,要求对整治完成的沟河渠道植草栽树,疏浚后的河道不排污水、不乱搭乱建等。

  在孙园镇,菜农们在蔬菜种植基地里灌溉刚栽植的黄瓜苗。“现在死水变活水,不愁种不好菜啦。”菜农张大伟说。

  泗洪县委书记王晓东介绍,今年年初,泗洪启动“百河千渠环境整治连通工程”,疏浚11条县级河道、160条乡级河道、4171条中小沟渠,建设配套桥涵等建筑物约2100座,通过工程建设和规范管理,实现农村水系“互通互联、引排顺畅、水清岸绿、生态良好”的目标。此外,泗洪还同步推进造林绿化工程、美丽乡村建设工程、镇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工程和退渔还湿工程,作为绿水青山专项行动“五大工程”。

  “走水路、奔小康”。洪泽湖是泗洪的母亲湖,但过去粗放的养殖方式、盲目的捕捞,以及高额利益诱发的非法采砂,导致水域面积大幅缩减,行洪、蓄水、调水功能退缩。

  泗洪县对境内非法采砂进行严厉打击,拆解了245条非法采砂船,实现了洪泽湖泗洪水域全面禁采、无一条采砂船的目标。在此基础上,近几年来退圩还湖、退渔还湿近10万亩,代之以科学开发、合理保护、规范养殖,提升湖泊生态功能。如今,泗洪县湿地生态系统逐步恢复,重现了碧波荡漾、水清天蓝的生态画卷。

  生态富民,昔日荒山结出致富果实

  放眼望去,5月的大红山格外清新,占地7000多亩的峰山乡碧根果基地一片壮观景象。

  谁能想到,这片全省最大的碧根果丰产示范林所在地,10年前是一座长满杂草的荒山,这片西南岗还是江苏省扶贫六大片区之一。为了给贫瘠的土地注入新的活力,该乡把碧根果产业作为生态富民的新路径,用家门口的“绿色银行”带动了周边农户就业增收。

  2007年,当地种植大户张勇经过调研后发现,碧根果既耐旱也耐涝,在荒山上也能种植,种植几年后就能结果,树龄长达几百年。他流转了峰山乡近100亩岗坡地栽种,并逐年扩大种植规模。生态经济符合乡里的发展思路,一些村干部也开始带头示范种植薄壳山核桃,每亩纯收入2000多元。

  树苗种下头几年没有收获,怎么办?乡里请来专家设计套种方案:每亩地种15棵碧根果,树苗占用一分半地,其余地方套种山芋、花生,以及金丝菊、杭白菊等中药材,通过“以短养长”实现近2000元的亩均收益。

  荒山上种满了绿树,乡村景色增添了生机。眼见着碧根果逐渐进入盛果期、种树的乡亲开始获益,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种植,仅峰山乡就已种了1.8万亩。

  “基地已经辐射带动周边几个村居,今年全乡种2万亩没问题。”峰山乡党委书记张国柱说,各村都成立了土地股份合作社和劳务合作社,龙头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农民除了以土地入股种植碧根果外,有一定劳动力的低收入户还能来合作社务工,人均年收入1万元左右。随着农户的口袋渐鼓,碧根果真正成为推动当地发展的“致富果”。

  生态环境改善的同时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西南岗地区计划“十三五”期间建设碧根果基地10万亩,致力打造“中国碧根果之乡”。以此为契机,泗洪县通过“三带四区百园”建设,加快特色生态农业发展步伐,既有魏营西瓜、车门蚕桑等传统的升级产业,也有太平草菇、陈圩鲥鱼等县域新兴产业。

  生态立县,绿色产业催旺全域旅游

  “洪泽湖湿地人气越来越旺!昨天我做了8单生意,至少收入3000元。”泗洪城头乡虾乐谷饭店老板王明干笑呵呵地说,眼下还没有到旺季,节假日里根本忙不过来。放眼全县,“生态+”,加出了从特色农产品种植养殖到农家乐、渔家乐,再到酒店住宿这条绿色产业链。

  看中了这里的好生态,去年7月,一家上海公司在泗洪投资进行立体种养,主要包括稻虾共养和藕虾套养,面积近5000亩。“泗洪生态好,养出来的虾干净鲜美。”王明干说,去年餐饮加养殖,公司销售额近2000万元。

  生态立县引领下,洪泽湖大湿地成为泗洪的亮丽名片。随着水质改善、生态提升,天鹅、豆雁等国家重点保护鸟类种群开始来此越冬、栖息,濒危鸟类震旦鸦雀也在此安家落户。据统计,这里拥有鸟类194种、淡水鱼类67种、各种植物500余种,随处可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动景象。

  “打生态牌、走生态路,将绿色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县旅游局副局长戴园芳介绍,生态治理撬动全域旅游发展效果显著。目前,全县有国家2A级以上景区11个,其中4A级景区2个,3A级景区5个,先后获得“中国最佳生态宜居旅游目的地”“全国最美健康养生旅游知名县”“首批最美生态旅游目的地”等称号。旅游产业在当地的绿色经济发展中,已覆盖了一二三产业。去年,泗洪全县接待游客突破45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2.3亿元;通过旅游业发展带动直接从业人数约3.5万人、间接从业人数达10万余人,带动周边居民增收超亿元。

(责任编辑:杨秀峰)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