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建设生态文明专家讲习之十:生态环境保护落到实处关键在领导干部

2018年05月07日 11:22   来源:湖北日报   

  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追究其责任、而且应该终身追究。真抓就要这样抓,否则就会流于形式。

  ——2013年5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

  生态环境保护能否落到实处,关键在领导干部。要落实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认真贯彻依法依规、客观公正、科学认定、权责一致、终身追究的原则。

  ——2017年5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

  各级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身体力行,以实际行动引领带动广大干部群众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持之以恒开展义务植树,踏踏实实抓好绿化工程,丰富义务植树尽责形式,人人出力,日积月累,让我们美丽的祖国更加美丽。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们这一代人就是要用自己的努力造福子孙后代。

  ——2018年4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指出

  讲习嘉宾

  赵建军 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技创新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担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生态环境保护能否落到实处,关键在领导干部。”保证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落实,需要制度科学、措施得力、方法得当、监督有效、群策群力等方方面面的共同作用,总书记为什么把领导干部作为落实的“关键”呢?这个“关键”体现在哪里?

  赵建军:在整个社会群体中,领导干部是环保事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他们的环保意识强不强,环境守法观念牢不牢,能不能坚持依法保护环境,至关重要。实践中,一些重大生态环境事件背后,都有领导干部不负责任、不作为的问题,都有一些地方环保意识不强、履职不到位、执行不严格的问题,都有环保有关部门执法监督作用发挥不到位、强制力不够的问题。

  领导干部作为一个地方重大事项的关键决策者,必须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任。必须树立大局意识与合作意识,强化生态保护意识,引领全社会转变生产生活理念,采取最严格的生态保护措施,凝聚各方力量,共建良好生态。

  生态文明建设是政治责任。绿水青山就是主政者肩上的扁担,绿水青山就是芸芸众生的期盼,绿水青山就是交给子孙后代的优质资产。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很关键。只有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地位,下大气力扭转在快速发展中积累的大量生态环境问题,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决摒弃损害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才能尽快补齐生态环境突出短板,让绿色成为发展的最美底色,实现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的目标。

  根本在于转变“GDP至上”的政绩观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祁连山局部生态破坏问题十分突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批示,有关责任人还被严肃处理。从祁连山生态破坏问题,到腾格里沙漠污染问题、青海湖污染问题,一些领导干部为什么说起环保很重要、喊起口号很响亮,做起来却挂空挡、搞虚的,没有担负起“关键”的责任?

  赵建军:说到底还是扭曲的政绩观在作怪,总认为GDP增长才是显性政绩,环保只是潜绩、是虚的。事实上,从中央到地方,环保已经成为显性政绩了。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思想为指导,进一步端正发展观念,促使各级领导干部真正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勇担“关键”之责。

  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主要来自对资源的过度开发、粗放利用。改善生态环境,离不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更需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设定并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把各类开发活动严格限制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之内,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在这个问题上,需要一体遵循,决不能逾越。

  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保护绿水青山,既要“治已病”,也要“治未病”。一方面,力求“快见效”。针对中央环保督察发现的问题,明确责任单位、整改目标、整改措施和整改时限,实行拉条挂账、督办落实、办结销号,抓铁有痕,务求实效。另一方面,着力“见长效”。中央环保督察是手段,不是目的。应通过督察切实传导环保压力,提升责任意识,在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的同时,不断推动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建设,促进绿色发展。

  环境保护千难万难,领导重视就不难;环境保护大路小路,领导带头就有出路。只要各级领导干部拿出动真碰硬的态度,带头察实情、带头解决问题,我们就一定能守护好世世代代生活的这片蓝天净土。

  进一步优化政绩考评体系

  记者:针对一些领导干部不负责任、不作为,一些地方环保意识不强、履职不到位、执行不严格,以及有关部门执法监督作用发挥不到位、强制力不够等问题,各地应该怎么看待和治理?

  赵建军:习近平总书记已经开出药方:“要落实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要针对决策、执行、监管中的责任,明确各级领导干部责任追究情形。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负有责任的领导干部,不论是否已调离、提拔或者退休,都必须严肃追责。”《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指出:“建立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完善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考核及问责制度。”这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具体体现,是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的又一重大成果。

  最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是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追究目的是为了负责,只有干部树立起强烈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责任意识,才能保护好生态。实行严厉的责任追究制度,而且是终身追责,就是严肃地提醒: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不可“心存侥幸”;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并不矛盾,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一环,终身追责除了要落实责任追究制度,还应继续科学优化政绩考评体系,加大生态保护、资源消耗、环境损耗等指标的权重,以此倒逼领导干部转变政绩观和发展观,在生态环保、污染防治上真抓实干,通过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确保生态环境保护政策落实落细。

  领导干部应率先垂范、身体力行

  记者:十八大以来,每到春天,习近平总书记总会带头参加义务植树。今年4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身体力行,以实际行动引领带动广大干部群众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总书记为什么反复强调领导干部的“引领带动”?领导干部应该如何对全社会进行“引领带动”?

  赵建军:“人不率则不从,身不先则不信”。领导干部具有很强的榜样带动作用。狠抓环境保护,有时难免触及一些人的利益,只有各级领导干部敢于亮剑,带头“刮骨疗毒”,才能激发起上行下效的整体合力。生态文明建设也是一项久久为功的事业,领导干部群体引领在前,就能带动全社会形成生态环保的绿色风尚。

  领导干部理应主动提高认识,树立科学的权力观、政绩观,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对自然资源资产处置少一些“长官意志”,多一些科学决策。同时把制度的笼子扎牢扎紧,“权力任性”的空间才会越来越小,绿水才能长流,青山才能永驻,生态环境才能越来越好。

  领导干部要以动真碰硬的态度进行生态保护,率先垂范、模范带头,切实做到亲自研究、亲自部署、亲自过问、亲自跟踪。坚决纠正和解决环保不力的问题,进一步坚定抓好生态保护的信念、决心、行动,带头保护环境、爱护环境,同各种危害生态、破坏生态的行为作斗争,身体力行当好优良环境的守护者、捍卫者。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思辉)

(责任编辑:杨秀峰)

精彩图片